解密Jawbone的智能硬件之路
大致描述了一下這個過程以后,具體來講講探索階段要做的事,基本上是不斷的推倒重來,舉辦demo星期五(demo Fridays)能夠很好的推動我們進行探索。通過演示和講述,其他人可以快速理解你的創意并給出反饋。黑客馬拉松也是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7297.htm這些活動在我們公司由策略開發部門負責組織,也就是所謂的研發部門,當然參與的部門還有軟件和硬件開發團隊,用戶體驗部門,產品運營部門。但是開發團隊很少提出意見,他們更多的是坐在底下聽,然后想,這個功能我要怎么開發出來。公司高管在這個階段更多的是充當參謀的工作,積極的回應,主動的提出思考,就好比經常問“你覺得這么做怎么樣”,或者“你有沒有嘗試過這么著”之類的。我們會這樣去想:如果我給演示這個 demo 的人 5 萬美元天使基金,他能做出什么東西來?公司的 CTO,也就是最終拍板的人,再根據大家的反饋,選出他決定要嘗試的那個創意。

接下來進入到評估階段,仍然是由研發部門主導,主管們需要經常開會,打磨上階段的創意,拿出結論,通過科學的方法驗證這個想法的可行性。這個過程主要是要解決“為什么”。為什么我們要做這個,為什么我們需要這個功能,它解決了什么問題。等會兒我還要回頭繼續講這個問題。
這時候研發部門仍然是主導,但是工業設計部門還有一部分項目人員開始加入進來。他們思考的是,這個概念如何落地,如果是硬件的話,如何和系統的其他部分交互?產品體驗部門會從產品核心理念和應用場景方面提出問題,但是會具體很多,開始思考“我該如何制作,成本多高,預算大概是多少”。到這時我們才真正在驗證我們能不能做出這樣一個產品,是否需要等待其他技術更加成熟以后才能做這個,比如說電池方面?預算是否太高,有沒有商業化價值?在經過這樣的驗證以后,我們可以做出最終的決定,需不需要進入下一個階段,真正決定要去做這個產品。

接下來到概念性產品階段,研發部門不再是主導,產品體驗團隊開始接盤。Jawbone 的用戶體驗團隊中,有作者,有天才發明家,有 app 設計師,圖形設計師,等等。他們開始真正將“為什么”變成可能,在實際完成產品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靈感和創意。這個階段開始明確產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哪些設計是可以接受的,我們把上述過程稱作“主人公體驗”(Hero Experiences)。

接下來產品體驗團隊退出,產品經理接手,他們開始制定商業計劃,商討具體實施細節,什么時候開始公開出售,軟件更新周期是多少,等等。這些工作都有模式可循,而且需要做很多取舍。比如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可能要犧牲電池的續航能力,之類的。產品人員驅動著這個過程,這時候我們要再從整體上對產品再仔細斟酌,是否符合了我們的所有預想嗎,是否達到了最小可行性,它能夠產生的效益是否足夠我們費這么大勁兒去生產它,等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