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居全球No.1,看中國做機器人大國的思路
“機器人”之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6950.htm劉進長,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他從20多年前就開始追蹤研究我國的機器人發展,擔任過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辦公室成員,對我國“機器人圈”知根知底。2014年,劉進長發現,更多的人開始好奇地,甚至迫不及待地詢問他關于機器人的那些事兒。
“很多人會問,我國機器人企業的總體水平到底怎樣。”劉進長說。新松、博實、廣州數控、埃夫特、埃斯頓……劉進長近些年走遍了我國這些機器人企業,他幾乎是“盯”著他們長大。“有聲有色。”這是劉進長對這些企業的總體評價。
“有聲有色”,這個詞適度而客觀。2013年,國內企業在我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的總量超過9500臺,雖然數量暫時還未超過國外企業,但超過65%的增長幅度足以顯示強勁的發展勢頭。
“這些企業面向市場需求,錘煉市場適應能力,靠自己的努力在國家一系列支持下實現了快步發展。”劉進長說。
當然,也有人把“機器人產能過剩”的“犀利”話題拋給劉進長。“現在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很多上市公司在通過并購、投資等方式進入機器人產業,國外巨頭也紛紛將生產基地設在中國,這些因素進一步催化了機器人產量的增加。”他回答得很從容,“但是,說產能過剩為時尚早!”
劉進長在調研中發現,不斷有新的應用領域在開拓,比如生產衛浴用品的企業就用上了機器人,廣東越來越多的電子企業也在生產線上逐步加大了機器人應用。“隨著技術進步,機器人會在醫療、服務、危險作業、星球探測、海洋探測、軍事等領域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劉進長說,“迄今我還沒有看見和聽說哪家機器人廠有賣不出去的貨。”
也有人關心機器人產業最終的競爭點。“人!”劉進長斬釘截鐵,“沒有人保障不了創新,沒有創新怎么去生產更好的機器人。”現在,我國已建立了一批相關的國家級研發基地,為機器人產業培育人才。同時,也舉辦了一些機器人比賽,供學生動手創新,機器人課也已列入學生選修課程。“一個新的素質教育平臺正在形成。”劉進長說。
“搶飯碗”的擔憂
一片漆黑中,機器人在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生產著洗衣機。這一幕早已真實地發生在海爾集團的生產車間里。以前這個車間有108個人,現在全被機器人替代。海爾在全球20多個工業園的產值每年都在遞增,但他們工人的數量卻在逐年減少。
“如果你今天不減少一些人,明天企業就不存在了。”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今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語氣沉重。他說,美國通用電氣將大量熱水器、洗衣機代工業務回遷到路易斯維爾,還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在美國代工的產品比在中國代工成本下降20%以上。文章題目觸目驚心:“讓中國制造一邊去吧”。
與海爾一樣,機器人已經從我國眾多企業的“備選”變為“必選”。也正因為這樣,人們開始向機器人投去警惕的目光:它會跟我們“搶飯碗”嗎?當然,這種擔憂不只出現在中國。歐盟委員會的一項調查發現,70%多的受訪者擔心機器人會把自己的飯碗搶走。專家學者們因此啟動了多項科學研究,結果卻是:一個工業機器人可以創造3.6個工作崗位。未來8年,機器人可以直接或間接創造200多萬個就業崗位。
“這并不難理解。”劉進長說,機器人畢竟要經過人的設計,也需要持續性的跟蹤維護,這個過程中會培育出很多新的職業。而且,如果把工作分成3個層次:腿和手、笑臉和嘴、腦和思想,機器人只停留在前2個層面。這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人從枯燥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創造更多新的工作崗位。
“很多事情,不要還沒有開始做,就已經害怕了,這樣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必須敢于站在浪尖上闖。”劉進長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