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稱明年中國科技市場增速空前
在年終預測時,許多針對科技產業的預言要么是不切實際,要么枯燥乏味;要么異想天開,要么顯而易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6400.htm

?
在過去幾年里,IDC發布的報告大體上避免了這種文體的常見問題,可以為理解科技產業的趨勢和走向提供有益的框架。這家科技研究公司本周二推出了它對2015年的預測,17頁的報告中數據和分析都很詳實。
跳出細節之外,報告中揭示了兩個較為宏大的主題。首先是中國。最近關于中國經濟的報道和評論,關注的問題都是增長放緩及面前的挑戰。
“但在信息技術領域,恰恰相反,”IDC首席分析師弗蘭克·金斯(Frank Gens)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的科技產業有一個飛速發展的國內市場。”
IDC估計,截至2015年,中國的智能手機總銷量將達到5億臺,是美國銷量的三倍,約占全球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中國市場出售的智能手機,大約85%會是由中國國內廠商生產的,如聯想、小米、華為、中興和酷派。
中國國產智能手機品牌的實力越來越強,外國品牌的處境會更加困難,三星(Samsung)最近緩慢的增長和盈利表現就顯示了這一點。
明年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將會達到6.8億人,即美國的2.5倍。而且在全國性戰略“寬帶中國”的推動下,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人數肯定還會繼續增長。這一戰略打算為中國95%的城鄉人口提供高速寬帶網絡連接。
總體而言,中國2015年在信息和通訊技術方面做出的投資將會超過4650億美元(約合2.86萬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11%。全球科技產業的增長,將有43%來自中國市場。
IDC報告中的另一個主題是老技術向新技術過渡的步伐會加快。IDC估計,科技和電信方面的總體支出在2015年會有3.8%的適度增長。然而總體的數字無法反映深層次的趨勢。IDC預測,在該公司所說的“第三平臺”技術(云端、移動、社交媒體和大數據)中,支出增長會達到13%。IDC稱,與之相對比,老技術將會面臨零增長,“接近衰退”,到明年下半年“將會完全轉向衰退”。
IDC所說的“第三平臺”與另一家大型研究機構高德納(Gartner)的一種說法頗為相似,即正在席卷整個產業一種“力量聯結”(nexus of forces)。高德納這個概念的組成部分與IDC的幾乎完全相同,只是運用的名詞略有差異——社交互動、移動性、云端和信息。按照IDC的分類,第一平臺是指貫穿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大型機時代。第二平臺包括個人電腦和互聯網,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延續到大約2005年。
云計算的數據中心是移動、社交、大數據等其他第三平臺技術的引擎室。而建造這種云計算的動力源泉,成本卻越來越高,風險也越來越大。IDC預測,2015年這個領域會發生洗牌。
這個領域的領頭羊會繼續投資和增長,而IDC指出,領導者包括亞馬遜(Amazon)、谷歌(Google)、微軟(Microsoft)和IBM。金斯表示,“但我們會看到很多企業退出這一領域,許多公司會放棄云計算基礎設施的業務,專注于它們擅長的業務。”
一些公司可能不再會利用自身的計算資源對外提供云計算服務,他說,可能這樣做的公司包括惠普(Hewlett-Packard)及電信企業。金斯表示,云端商務軟件領域的領導者Salesforce,或許會打算與一家建設云計算數據中心的大型企業合作。他補充道,這樣做Salesforce就可以將自身的資源專注于軟件——就像德國軟件廠商SAP與IBM的合作一樣。
盡管一些企業會退卻,但是IDC預計,中國可能會催生一兩家大型的云計算競爭對手。中國處于主導地位的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中國搜索引擎百度,或者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騰訊,可能會在建設數據中心供自身使用的基礎上邁出一步,對外提供云計算服務。亞馬遜和谷歌都采取過類似的策略。
“在巨大的國內市場推動下,”IDC預計,未來三四年里,“這三家基于云計算的巨頭中,會有至少一家對亞馬遜、微軟、IBM、谷歌及其他企業發起挑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