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千億扶持資金出臺 進口替代仍艱巨
國家搭臺,集成電路廠商唱戲,和以往不同的是,參與者雙方都比過去更有底氣。 日前,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下稱《綱要》)正式對外公布,提出了包括設立國家級領導小組、國家產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8項推進措施。和以往相比,除了政策上更加市場化,相關產業鏈也較過去更為成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49013.htm“這其實并不是國家第一次成立集成電路產業領導小組,但是以往國內的產業和企業嚴重落后,不論技術還是市場運作都不具備競爭力,導致領導小組英雄無用武之地。”電子行業咨詢公司iSuppli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認為,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具備了全球競爭力,在這個時候國家的集成電路產業領導小組加上中國的產業基礎,可以發揮出小組“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而受此消息影響,昨日早盤集成電路概念股集體大漲。
國家搭臺動因
集成電路又稱芯片,被喻為工業生產的“心臟”。由于起步較晚,在全球市場格局中,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以當“配角”入門。逐年加大的外部競爭也許是《綱要》出臺的最重要原因。
“向以集成電路和軟件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發展,既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內部動力,也是市場激烈競爭的外部壓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在解讀中指出,我國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產業規模達到12.4萬億元,生產了14.6億部手機、3.4億臺計算機、1.3億臺彩電,但主要以整機制造為主,由于以集成電路和軟件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缺失,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5%,低于工業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
顧文軍對記者表示,高端芯片最為緊缺,其開發過程需要雄厚的研發基礎、資本投資以及多年積累,而中國廠商在這幾方面都還比較薄弱。
我國對研發“中國芯”的資金投入,早在《綱要》出臺多年前就已開始,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多為“撒胡椒面”式的扶持。
例如,相關扶持文件“4號文”中規定:對集成電路企業為實現資源整合和做大做強進行的跨地區重組并購,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積極支持引導。但是對如何積極支持引導,沒有做具體說明。企業在實際整合并購過程中,無法得到具體政策的扶持。
在顧文軍看來,過去政策中,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要求更多的是強調“空白”技術的突破、“國際”專利的申請、“學術”文章的發表。“好像只要答辯一過、專利一申、文章一發,我們的集成電路產業就能像宣傳的那樣填補了國家空白,打破了外國壟斷,但實際上國家的集成電路產業和國際領先水平卻在不斷拉大。”他說。
新的《綱要》則具體提出了8項保障措施,并就“領導小組、產業投資基金和金融支持”三項政策做了具體解讀,并且強調了企業在產業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作用。
誰能搭上快車
《綱要》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建立與產業發展規律相適應的融資平臺和政策環境,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2020年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2030年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實現跨越發展。
在這股芯片造富潮中,哪些企業可能最終受益?
根據《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13年版)》,2012年中國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為海思、展訊、銳迪科、華大集成、士蘭微、格科微電子、聯芯科技等;排名靠前的半導體制造企業包括中芯國際(00981.HK)、華潤微電子(00597.HK)、天津中環半導體、上海華虹等。另外,有主要從事半導體封裝測試的企業長電科技(600584.SH)、通富微電、華天科技(002158.SZ)等。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表示,隨著國家扶持基金的出臺,一些具有國資背景的企業未來可能受益較大。
去年年底,清華紫光以17億美元收購美國上市的芯片設計企業展訊通信,隨后與浦東科投還為爭奪銳迪科“大打出手”。
今年4月,大唐電信也對現有集成電路設計產業資源進行整合,投資近25億元,在北京注冊成立“大唐半導體設計有限公司”。另外一家央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CEC旗下也囊括了大量集成電路企業。
這些動作背后不乏有對政策爭取的考慮。
此外,在細分行業中,移動智能和網絡通信核心技術和產品、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用關鍵芯片和軟件都被認為是扶持的重點。
進口替代仍艱巨
雖有政策利好,但“一芯難求”的局面到目前為止仍然困擾著集成電路產業上的大小公司。
以手機芯片為例,由于國產TD-LTE芯片技術成熟度與國際品牌有較大差距,目前高通幾乎壟斷了國內LTE手機芯片中的八成訂單。
顧文軍表示,除了華為、展訊等少數廠家,目前國內芯片幾乎沒有和高通競爭的實力。在他看來,目前國內共有600多家芯片設計公司,年營收達到或接近10億美元的僅有海思、展訊通信兩家,它們在移動處理器、基帶芯片等領域已經具備較強的競爭力。而其他企業,“向上突破有很大難度”,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在WCDMA和LTE領域幾乎沒有專利和技術積累。
但對于自主芯片的發展,今年3月底,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華為海思的定位是支撐公司自身產品的硬件架構、差異化和競爭力領先。他強調海思部分芯片外銷只是順便而為,并不把半導體作為其業務領域,同時也不把海思定位為華為唯一的芯片供應商。目前,海思的麒麟920芯片主要還是用在自有品牌,如榮耀6手機上面。
“自主芯片的研發主要還是希望加強話語權,不為他人所控制,但從技術角度來說,國際廠商巨頭有更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差距較大。”國內一品牌手機廠商負責人對記者說。
而聯發科內部人士則向記者表示,移動芯片的發展超過了摩爾定律,SOC系統級芯片集成提高了門檻,給廠商造成了很大困難,芯片產業必須考慮如何降低成本,沒有龐大的資金投入和人才隊伍,這一點很難完成。
中國海關統計顯示,2013年全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9%,進口額為2322億美元,同比增長20%,連續第四年擴大,與之相比,原油進口額不到2200億美元。
王艷輝坦言,雖然資金困境是目前集成電路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不過沒有人才、管理、專利的保駕護航,再多資金也不足以保證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水平的提升。
pic相關文章:pic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