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格局存變數
盡管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臺灣地區遇到了一些麻煩,但島內的高科技產業已經在為兩岸的更緊密合作而奔走呼號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46401.htm據中評社報道,在4月30日的一次記者會上,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公開表示在中國國內市場,中日韓臺開始出現合縱連橫的現象,競相爭取中國國內市場,勢必是未來十年最大的趨勢。
出身IT業的杜紫宸先生甚至提出了臺灣要積極布局,阻斷中韓合作的可能性,甚至不排除兩岸之間在半導體產業作一些適當的合作等頗有合縱連橫謀略式的主張。
記者注意到,自2013年底中國政府出臺新一輪的集成電路產業規劃后,臺灣島內產業界和媒體對此頗為關注。2014年3月份,多位臺灣IT業人士甚至告訴記者,已有多家臺灣企業提出成立投資基金與國內共同投資一些項目。
“兩岸已經建立經濟合作機制,兩岸企業之間的技術和產業合作本來就是政策鼓勵的方向。”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道,本輪集成電路產業規劃強調開放式創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不排斥國際交流與合作。
從“八五”時期的908工程、“九五”時期的909工程到2000年的18號文,本輪集成電路產業規劃將是中國國內第四次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奮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在集成電路領域,臺灣產業界對大陸的貢獻的確非常大。80年代,大陸在集成電路領域那么落后,甚至可以說大陸的集成電路設計就是從臺灣業內人士帶設計圖到大陸來開始的。”李浩東,無錫一家IT業人士告訴記者。
“其實三星[微博]當年進入集成電路領域,從技術研發人員到銷售都是找的在硅谷的中國人。不得不承認,強悍的經營風格讓三星在存儲器領域已經打垮了臺灣和日本企業。”泰德,一位美國硅谷集成電路產業人士告訴記者。
作為落后的追趕者,總是要從學習開始;而領先國家的技術溢出和追趕者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則是不可或缺的。從70年代的日本、80年底的臺灣地區和韓國以及后來的中國大陸,從發展集成電路至今,技術創新根源在美國硅谷和行政當局的補貼從未改變。在亞洲地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是這條道路上的出局者。
在被稱為核武器級軍備競賽式的天量投資面前,在集成電路的先進工藝領域依然保持投入的只有美國的幾家企業、三星電子、臺積電和中國大陸的02(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與成套工藝)專項。
不過,對于杜紫宸先生所提到的“國內現在的嘗試是與韓國合作,韓國三星準備在西安建立兩座12寸廠,不排除以產能結合國內設計公司來發展,中期來講,絕對會威脅臺積電的定位,三星要與臺積電競爭,走的路是聯合中國”等信息和觀點,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思維“有些匪夷所思”。
“三星公司是垂直一體化的模式,在中國國內主要還是在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其實對地方經濟沒什么實質性帶動。”吳正通,一位大連當地的IT業人士對記者分析道。
據悉,臺灣聯電將在山東省濟南市投資成立設計服務公司。如果說臺積電開創了設計與制造分離的代工業務模式,聯電則嘗試以代工廠的身份投資于IP設計的模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