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軟件、智能機器人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
麥基里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影響到產品的生產方式,還將影響到它們的生產地點。對中國來說,現在應該為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做好準備。
他在系列文章中指出,以往,制造企業總是將工廠建在勞動力便宜的國家,以此控制成本。但勞動力成本正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一部499美元的蘋果iPad僅僅包括33美元的制造成本,最后在中國的裝配成本只有8美元之多。一些公司正將海外生產線逐步遷回發達國家———這并非中國的工資水平走高,而是這些公司希望更加貼近市場,這樣它們可以更快地對需求的改變作出反應。如今,很多產品變得越來越復雜,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讓設計人員和制造人員在同一個地方工作。波士頓咨詢公司估算,在運輸、電腦、金屬制品及機械領域等,從中國進口商品中的10%到30%均可在2020年之前實現本土化生產,此舉將為美國經濟每年貢獻200億到550億美元。
此外,麥基里還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系列報道中指出,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提升了制造業在發達國家領導人心中的地位。“西方一些政策制定者認為,為了增加就業崗位并防止更多工業技能向海外流失,現在是時候重振制造業了”,麥基里指出,“這說明了兩點,一是制造業對一個國家及其經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二是新型制造業將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
麥基里認為,上述種種原因,促使一些制造業回流到發達經濟體,但對中國來說,這并非完全是件壞事。“作為一個制造業國家,中國的遠期目標不能建立在勞動力價格優勢之上,不僅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在打這張牌,而且中國的生產成本也會逐漸上升”,麥基里說,“更重要的是,新興的數字化制造業不需要大量勞動力在車間進行密集型生產,意味著廉價勞動力算不上一個特別顯著的優勢”,因此,對中國來說,要做的是轉移到產業鏈的上游去。
“與此同時,中國也可以利用這些新技術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麥基里在回信中說,“在未來的制造業領域,最重要的是生產者可以提供哪些技術,幫助客戶完成的其定制化需求。或許,在工廠的廠房內,工人的數量會減少,但他們的技能卻大為提高,可以為自動化的生產設備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此外,與制造業相關的工作,比如產品設計等,更多地出自工廠之外,而制造業本身的工作將升級類似提供服務與支持的二線崗位,“因此,中國或是其他國家,在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最重要的一項準備就是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他還說,對中國企業而言,同樣要將觸角伸向每一個市場,“在海外市場中建立分廠并不是什么難事,這種做法會讓你離客戶更近一些,以便更快地滿足他們可能隨時更改的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