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設計應用 > 面向有挑戰性功能塊的時序收斂技術

        面向有挑戰性功能塊的時序收斂技術

        作者: 時間:2010-05-07 來源:網絡 收藏



        粉色單元是門控單元;黃色單元是時鐘樹緩沖區;線是時鐘樹飛線。

        3個圖片為:
        左:第1和第3種方法的fix cell階段。
        中:第3種方法中的fix clock階段。
        右:第2種方法中的fix clock階段。

        圖5顯示的是:無fix cell階段克隆,時鐘門控單元少了許多,但時鐘緩沖區卻多了許多。原因之一是:CTS將門控單元后時鐘樹往上移動,因此對克隆的需求也減更少發。

        進一步研究我們又有了其它發現,這可能是對‘為什么第3種方法門控單元更少’的另一種解釋。見圖6:


        圖6是2張fix cell volcano中門控單元分布連接圖。圖中所顯示的只有觸發器(flops),其它模式單元則是隱藏的。左圖無克隆,右圖有克隆。左圖中,所有連接資源都來自時鐘樹根;右圖中,功能塊有明顯克隆過的門控單元樹結構。

        圖6顯示了一個有趣的地方:如沒有fix cell階段門控克隆,觸發器的布局會更為緊密些。這已是對許多案例觀察的結果。一種可能解釋是:由相同原始門控單元所控制的觸發器在布線期間有直接連接,因此相比那些由于門控單元不同而中斷連接的克隆試驗,它們的布局更為緊密。

        圖7是 fix clock volcano中時鐘門控單元分布圖:


        與之前案例一樣,若無fix cell階段克隆,所需時鐘樹元素將更少。在這個案例中,出于觸發器布局更緊密的原因總負載更低,因此所需的門控單元/時鐘樹元素更少。

        在那些測試案例中,第2種方法的門控單元數量要比第1和第3種方法少了30~50%。盡管第2種方法需要在門控單元后創建時鐘樹,但門控單元面積的降低是創建時鐘樹這種額外面積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最后總面積的贏家是第2種方法。

        從時序角度來看,如果觸發器間連接不太復雜,那么在第2種方法中觸發器布局更緊密的設置將有助于降低路徑上負載,進而在統計時獲得更好時序,這是實際設計中最常見情況。

        通過比較這些方法來找到一個最好的時鐘門控克隆方式的想法源自于一個真實案例。在這個案例中,時鐘的時序非常棘手,帶有高度復雜的組合邏輯。上百個最高失效端點都是門控單元使能引腳,導致了“門控克隆需針對這個功能塊進行優化”的想法。這個功能塊的最佳結果是只fix cell階段克隆、無fix clock階段克隆。后布線優化圖可獲得超過50ps的更好結果。原因之一是fix cell階段克隆將會在這個階段更早期就暴露出使能引腳相關違規,那么Talus就可更早地對它進行優化。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兴隆县| 汾阳市| 资溪县| 莆田市| 娄底市| 和田市| 大宁县| 新源县| 平罗县| 谷城县| 张家港市| 松江区| 大庆市| 阜新| 高安市| 鞍山市| 上思县| 吉林省| 永胜县| 固阳县| 柳江县| 宁晋县| 信宜市| 陇川县| 文水县| 郓城县| 宜州市| 灵台县| 库尔勒市| 江阴市| 江油市| 桂东县| 巫溪县| 英山县| 商水县| 康平县| 长治县| 镇安县| 伊川县| 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