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FPGA“獨孤求敗”? 架構創新與工藝提升并行

        FPGA“獨孤求敗”? 架構創新與工藝提升并行

        作者: 時間:2013-08-11 來源:網絡 收藏

        走在工藝領先前列的有些“獨孤求敗”的感覺:集成度的大幅躍升,功能模塊如DSP、收發器的更上臺階,通過集成ARM核來拓展未曾染指的嵌入式市場,加快替代ASIC/ASSP之勢不減,似乎已經“笑傲江湖”。但此終究非彼,仍存在難以逾越的“關卡”如功耗、器件利用率等。如今,賽靈思宣布在20nm工藝節點發布第一個ASIC級可編程架構UltraScale,以前FPGA對ASIC的侵襲之勢不減,這次為何“化干戈為玉帛”走向融合?

        ASIC級勢在必行

        大量總線布置以及系統功耗管理方面的挑戰與日俱增,要從根本上提高通信、時鐘、關鍵路徑以及互聯性能。

        隨著需要極高數據速率的400G OTN、LTE/LTE-A、4K2K和8K視頻處理以及數字陣列雷達等新生代系統的不斷涌現,FPGA中大量總線布置以及系統功耗管理方面的挑戰與日俱增,單靠FPGA的傳統“做法”已然心力不逮。

        賽靈思全球高級副總裁湯立人說,解決上述挑戰并非僅是改善單個器件性能或增加模塊數量這么簡單,而是要從根本上提高通信、時鐘、關鍵路徑以及互聯性能,才可滿足高性能應用如海量數據流和智能數據包、DSP和圖像處理等方面的要求,這需要架構和工藝的雙重創新來應對。而借助ASIC源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賽靈思最新開發的UltraScale架構實現了在完全可編程架構中應用尖端的ASIC技術,從而讓產品在功耗等性能方面拉近和ASIC產品的距離,而這是此前FPGA產品進入原有ASIC市場的最大障礙。

        借助于臺積電的20nm工藝,也讓賽靈思的FPGA有了“立錐之地”。湯立人提到,最新開發的UltraScale架構能從20nm平面FET結構擴展至16nm鰭式FET晶體管技術甚至更高的技術,同時還能從單芯片擴展到3D IC。“當客戶采用UltraScale架構的FPGA,并通過Vivado設計套件進行協同優化后,其產品將比對手提前一年實現1.5倍至2倍的系統級性能和可編程集成,將進一步加快替代ASIC/ASSP。” 湯立人指出。

        基于UltraScale架構的產品首先推出的是Artix和Virtex系列,與之配合的Vivado設計套件早期試用版也已推出,同時UltraScale架構也將用于下一代的Zynq系列并將擴展到16nm工藝的產品。

        優化方案破解瓶頸

        在布線、時鐘歪斜、關鍵路徑和功耗方面,采用各種優化手段,實現ASIC級的FPGA。

        將ASIC融合到FPGA中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要創建邏輯、運行驗證、設計分區等,賽靈思通過各種優化手段來“各個擊破”。

        在布線方面,湯立人透露,雖然在28nm工藝下FPGA產品可達到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邏輯單元,但因為普遍存在的數據擁塞等問題,實際的器件利用率只能達到70%~80%。在最新的UltraScale架構中,賽靈思采用了一種更智能的布線方式,引入類似高速公路設計中的快速通道理念,通過對整體邏輯單元的更合理布局形成一些快速通道,減少了對很多作為中間布線通道的邏輯單元的浪費,從而讓更多的邏輯單元能夠發揮更重要的系統功能的作用。“經這種布線優化后,器件利用率可達到90%,且不降低性能或增加系統時延。”湯立人指出。

        而時鐘歪斜問題在系統需要512位到2048位寬度的總線時越發凸顯。而UltraScale架構采用類似ASIC時鐘功能,幾乎可將時鐘布置到芯片的任何地方,不但消除了放置方面的眾多限制,還能夠在系統設計中實現大量獨立的高性能低歪斜時鐘資源,使系統級時鐘歪斜大幅降低達50%,而這正是新一代應用的關鍵要求之一。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青县| 永和县| 伊通| 微博| 额尔古纳市| 汝阳县| 交城县| 应城市| 仁怀市| 辉南县| 舒兰市| 铁岭县| 舞阳县| 鹤山市| 陆丰市| 龙山县| 海林市| 和林格尔县| 安阳市| 枞阳县| 繁峙县| 岚皋县| 桑植县| 应用必备| 年辖:市辖区| 中方县| 黄大仙区| 阳西县| 博野县| 平阴县| 贞丰县| 大洼县| 罗源县| 蒙自县| 油尖旺区| 墨脱县| 秦安县| 唐海县| 库尔勒市| 白山市|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