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星時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的信號檢測功能
由兩個寄存器配合工作,一個用來統計誤碼個數,一個用來進行統計時間(周期)計數。每當計數周期寄存器溢出時,則向主控CPU發出中斷請求,由該CPU完成誤碼率的統計計算。
卷積譯碼之后的誤碼率
Viterbi卷積譯碼之后,即里德-所羅門譯碼之前的誤碼率的檢測過程。它是假定里德-所羅門譯碼前后對應的數據比特,有差別的即認為是錯誤比特。譯碼前后的204字節數據包,有陰影的字節中有出錯的比特。誤碼率的計算見公式(2):
誤碼率=譯碼前后不相同的比特個數÷(測量時間×符號率×卷積收縮率×2)(2)
這個檢測點的誤碼率決定了接收信號的質量能否達到“準無誤碼”,只要該點的誤碼率小于10-4,則里德-所羅門譯碼之后信號的誤碼率將小于每小時1個比特,即“準無誤碼”。但這個檢測點的結果對于數字衛星接收機本身的接收沒有什么幫助,或者說,接收機本身并不使用這一結果。
里德-所羅門譯碼之后的誤碼率
這個檢測點的誤碼率的測定與上面的卷積譯碼之后的誤碼率檢測過程是相同的,只是這兒對比的是里德-所羅門譯碼前后不相同的字節個數。因為RS(204,188)糾錯碼的糾錯能力是8個字節,如果一個204字節包中的錯誤字節超過了8個,則認為這個包未被校正。所以此處的誤碼率是用(錯)誤包率來計量的,計算方法見公式(3)。每當出現一個未被校正的錯包,Link電路會發出一個錯誤指示,但并不終止后續MPEG-2解碼器的工作。
誤包率=(未校正的包的個數×204×8)÷(測量時間×符號率×卷積收縮率×2) (3)
接收載波頻率的盲掃
在盲掃之前需先確定掃描頻點的步進間隔,比如設為6MHz,則對應的捕捉范圍也就隨之確定下來,應為不少于±3 MHz。假如起始掃描頻率為f0(實際的頻率一般是950MHz),在此頻率兩側開始搜索,則第二個掃描頻點為f0+6(MHz)。如果在這個頻點附近搜索到一個節目,載波頻率為f1,則下一個掃描頻點就成了(f1+6),以此類推。比如在頻點(f1+12)附近又搜索到載波f2,則下一個掃描頻點就變成了(f2+6)。就這樣,掃描頻點不斷地向高端推進,直到接收頻段的上限(一般是2150MHz),最終完成對接收載波頻率的盲掃。
鎖定檢測
鎖定檢測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載波鎖定檢測,二是時鐘鎖定檢測。
當調諧器的本振信號與輸入載波實現了鎖相,就意味著調諧器可以進行正常的QPSK相干解調,此時調諧器會輸出一個CF(Carrier recovery Flag)標志。
當QPSK解調出的數據信號穩定后,時鐘得以正確地恢復,進而對接收的符號進行計數。眾所周知,204字節包中的(幀)同步字節是47H,但每過8個包翻轉為B8H。Link電路中使用了一個計數器對B8H進行加減計數,當B8H正常出現時加1,丟失時減1,正向計數溢出時產生TF(Timing LOCk Flag)標志。出現這個標志意味著接收的TS流已經實現同步,對于“盲掃”的接收機而言,確定了相鄰兩個B8H字節的時間間隔還意味著搜索到了接收信號的符號率,也就是完成了符號
矢量控制相關文章:矢量控制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