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制造業如何擺脫兩頭擠壓“體面地活著”
“體面地活著”,這對于遭受兩頭擠壓的光伏制造產業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3095.htm“一頭是銀行在信貸上對光伏裝備制造業的擠壓,另一頭是開發商在招投標過程中拼命壓低光伏裝備的價格。”提及此話題,一業內人士頗為忿恨:開發商的很多利潤不是靠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獲得,而是來自于電站造價的降低,“這很普遍,幾乎所有的開發商都這么做。”
作為一個高風險行業,光伏制造業必須有一個好的回報率。惟如此,才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去搞研發,做創新。不能想像讓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企業去搞創新。
那么,怎么才算是健康發展?如何才能比較體面地活著呢?
就此問題,在日前召開的2013光伏領袖峰會上,國內光伏業界大佬對話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論道行業發展。
天合光能集團董事長高紀凡:核心在于供需適度平衡
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供需的適度平衡。光伏產業發展十幾年,雖然時間很短,但每家企業都想做全球第一名,這種動力必然造就了擴張欲望。要達到產能的適度平衡,需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產業要相對集聚。如果一個產業有幾百家企業,而每個企業都要發展,必然產能過剩。因此一定要盡快集聚到3~5家企業,其他的單位構成一個配套的系統,那么這個產業自然而然就會健康起來。
第二,行業環境要更好一些。歷來中國企業都只想做大,其他的都可以放在第二、第三位,這和中國的投資環境有關系。因此,除了改善投資環境,政府也不要過度支持,讓企業真正地市場化發展,那么它自然就會控制自己的贏利支收。
第三,都說光伏產業技術含量不高,我認為核心問題在于中國的大環境、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一定要盡快構建資產保護環境,讓真正創新的企業能夠從中得到好處,進而慢慢形成一個讓創新品牌、管理領先企業做得更好的大環境。
什么叫行業健康?我認為三分之二以上企業贏利,三分之一企業不贏利,不贏利的企業被淘汰,被兼并,而贏利的企業逐漸壯大,這才叫行業健康。
晶龍集團副董事長任丙彥:治病還需中西醫結合
作為一個前景光明的行業,光伏產業不僅是高科技,而且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德政工程,這不是我們這一代人要完成的事業,而是我們祖祖輩輩都要完成的。
中國光伏產業出現產能過剩是必然的,我幾年前就預料到了,果不其然。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有兩個病,過剩是主病,還伴有市場問題。要治病,第一要西醫,第二要中醫,必須中西結合。所謂西醫就是首先制定產業進入門檻,其次采用環保的一票否決;中醫就是用市場漫長競爭的規律來洗牌,企業賠得過不去了就肯定要垮。往往牌還沒有洗下去,又來了點補藥,也就是國家采取一些措施,出臺一些政策,創造了一點市場,一些即將退出的企業便又得到了機會。
競爭洗牌的過程是長期的、曲折的,而且是復雜的。這是不可避免的規律,對行業洗牌、調整我們要有長期的思想準備。
除了給予上網電價及其他的一些補貼外,國家也應該把一部分補貼資金用于結構調整。不管是垂直整合還是兼并重組,總要有一部分企業退出來,結構調整才能治本。而要促進結構調整就要有辦法,靠市場是應該的,但國家政策在出手時就應考慮到,第一對終端市場進行補貼,創造市場;第二要有一部分資金用于主導性的結構調整。
另外,光伏產業的出路在于科技創新和引領潮流。中國所有的老板都想做世界老大,這導致大型企業都在往垂直一體化發展,這樣影響行業的長遠發展。實際上每一個企業都有獨到之處,應鼓勵所有的企業在擅長的領域里做到極致,引領潮流。如果眾多企業在各個工藝環節都引領潮流的話,中國在世界上是無敵的。
英利綠色能源控股副總經理王中河:打鐵還需自身硬
英利當前在大力推進草根創新活動,我們的定位是全員性質、全員參與,這不同于常說的技術創新,更多的還是讓所有的基層員工發揮他們的智慧和積極性。同時,我們還開展了質量“3˙15”活動,每月逢15號都要組織質量活動,讓大家意識到在行業低迷期絕對不能放棄質量,而且一定要越做越好。
另外,我們從德國聘請了高級技師,開展了藍領技工培訓,培訓基層的普通員工。德國在制造方面一直領先,要學習他們嚴謹的工作態度。培訓下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今天的外部環境,不管是政府部門也好,還是行業協會也好,都在積極想辦法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事實上,我們在基礎工作方面還有好多需要做的地方,把基礎打實了,我相信日子就會好過一些。
江蘇中能硅業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走專業化之路抵御風險
保利協鑫進入光伏產業,就強調一個詞“專注”,這么多年了,我們一直都專注在原料上。
2006年我們進入光伏產業時,應該是光伏產業最缺原料的時候,挑戰很大。這么多年了,我們現在可以很自豪地向大家匯報,今年我們的多晶硅產量能突破5萬噸,在產量去年居全球第二的基礎上,會有35%的增長。在硅片方面,我們也將有很大的擴展。
在全世界尤其是在光伏產業原料這一環節,做大做強的氛圍特別明顯。目前,全球光伏產業在原料方面的競爭,基本上還是延續了半導體時代寡頭壟斷的局面。半導體時代在多晶硅領域是七巨頭,目前不管是五巨頭,還是七巨頭,都得看四大企業。這四大企業,基本上占了整個市場提供量的80%以上。
保利協鑫的戰略理念還是堅持,一開始我們在光伏產業是兩大戰略,最近做了一些微調,還關注了電站。畢竟建造電站跟制造業還是有不同的特點,我們構建了另外一個平臺專門來做電站業務。說到底,我們還是注重專業化的分工,通過這樣來抵御市場的波動。
北京恒基偉業電子董事長張征宇:合理的利潤空間必不可少
光伏產業要健康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定合理的、適當的利潤空間。下游的開發商在擠壓我們的利潤,而上游的多晶硅、硅片、硅料制造商,也在短暫的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馬上抬價。那么如何獲得合理的利潤空間,我想不應該抱怨上游,也不應該抱怨下游,惟一要做的就是自己通過采用新材料、投入資金進行技術研發,進而實現產業目標。而這個投入是相當大的,回收期也是比較漫長的。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為什么光伏產業會出現問題,現在市場的回暖是不是假象?希望同行們認真考慮一下,如果到2020年需求達到100GW,那么產能會不會到200GW,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現在工信部制定了一個門檻,這個門檻定得非常好。但是,在以后的核準備案時能不能控制好呢?這個問題對產業發展是否健康影響巨大。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處長孫健:政府企業各司其職
這十年來,我國光伏產業一是快速發展;二是嚴重過剩;三是同質化競爭嚴重;四是迅速疲軟,從2011年開始一下子進入寒冬。整個十年可謂大起大落。
我認為有這么幾個問題。第一,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第二,國內應用不足,近兩年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內出臺大量政策,市場才開始啟動;第三,創新能力不足,原材料、關鍵設備,還有一些關鍵技術,都被國外掌握;第四,一些地方政府推波助瀾,某種程度上扭曲了市場的資源調配作用;第五,缺乏標準制定,這與我們在世界上的產能、貢獻是不匹配的。
對于未來,我覺得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必須要各司其職,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
企業的第一要務是盈利,只要不搞不正當競爭、壟斷,不觸犯這兩條紅線,企業就應該拼命逐利,這是企業的本份。
第二,企業要想生存好,創新必不可少。光伏產業高潮時進入了那么多企業,真正從源頭開始研發的有幾家?對于那些當年投產的企業遭淘汰,我認為不需要同情,因為他不是把產業往上推,而是為了賺一票就跑了。這樣的企業該淘汰就淘汰。
最后,我覺得企業特別需要一種行業發展意識,特別是要創品牌、創標準。光伏產業有非常好的基礎,與世界同行的差距沒有那么大,身在某些領域還處于領先地位,這種情況下必須維持甚至發展這種優勢,把積累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
政府也應定好位,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大家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在一些關鍵點,在市場機制失靈的時候,政府該幫扶要幫扶,該出手也得出手。
我希望企業相信政府,但別太依賴政府,不要指望政府明天給你一筆錢,后天給你一個政策,這不是政府要做的。政府要做的是讓整個行業有一個合理提升,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處長金磊:市場不是惟一出路
《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24號包括四個要點:第一,規劃產業發展秩序;第二,擴大市場應用;第三,促進行業技術創新;第四,加強配套體系的建設。
光伏產業的發展,不可能一直依靠政府的補貼。補貼也不會持久,最終還是要靠光伏產業技術進步等。單純靠市場機制來解決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問題不是惟一出路,還得有一部分被淘汰,一部分被整合,最后有一部分企業殺出血路。
24號文有一個配套的文件表,里面有九個文件,工信部牽頭了其中兩個,一是《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二是《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實施意見》。其中,規范條件更多是一種引導信號,沒有達到規范條件,在門檻以外、規則以外的企業,也可以繼續生存。如果技術指標沒達到,鼓勵技術改造,規模指標沒達到,也鼓勵合作、互相參股、收購等,目前相關政策正在制定,會盡快發布。
光伏產業本質上是半導體的技術原理、設備向新能源行業的延伸和應用,兼具兩個行業的特點。半導體電子工業更新換代很快,對技術進步的要求就比較高。這兩種行業的特點,對光伏產業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