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制造行業規范管理“任重道遠”
2013年12月31日,國內首批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新鮮出爐,109家企業榜上有名。這標志著我國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管理工作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不過行業規范管理依然任重道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46081.htm光伏制造行業規范管理目前由工信部牽頭實施。工信部通過公告方式向社會公開符合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財政、稅務、海關、銀行等相關部門根據名單信息對企業采取相應扶持行動,比如提供政策補貼、出口退稅、優先貸款等,從而實現淘汰落后產能,產業轉型升級。
首批公告名單審批始末
2013年7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市場為主、重點扶持”,市場監管和行業管理要“制定完善并嚴格實施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規范光伏市場秩序,促進落后產能退出市場,提高產業發展水平。”這不僅為行業規范管理提供了依據,而且指出了基本要求和最終目的,同時也標志著行業規范管理拉開了序幕。
8月27日工信部下發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征求意見稿)》。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基礎上,9月16日以公告形式發布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條件》),對行業規范提出了具體要求,并就行業范圍和管理方式作出了說明。這標志著行業規范管理正式啟動。《規范條件》把行業范圍界定為從事“光伏用多晶硅、硅錠、硅棒、硅片、電池、電池組件”的生產企業,從6個方面明確了規范條件。具體包括(1)產品質量、數量和產能利用率。如多晶硅電池光電轉換率高于17%,產能大于200MWp,產能利用率大于50%。(2)研發能力。如企業具有省級以上獨立研發機構,年研發及工藝改進費用高于總銷售額的3%,且超過1000萬元。(3)資源利用。如電池項目綜合能耗小于15萬千瓦時/MWp,水耗低于1700噸/MWp。(4)質量管理。如通過ISO0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產品可追溯制度。(5)環境保護。如廢水、廢氣、廢物排放符合國家相關標準。(6)安全、衛生、社會責任。如遵守安全生產國家標準,落實職業病危害防治措施,依法為從業人員提供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
10月11日,工信部以通知形式印發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公告管理辦法》),就企業的公告申請和公告名單企業的監督管理作出了詳細說明,并明確了首次公告申請截止日期。這標志著首次公告名單審批開始。按照《公告管理辦法》,企業可自愿向當地省級行業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主管部門對提交的材料進行核實,提出初審意見。對于符合條件的,則把材料和審核意見上報工信部。工信部對材料進行復核。對于復核合格企業,在工信部網站進行公示。經公示無異議的,列入符合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并以公告形式發布。公告名單企業對照《規范條件》每年進行一次自查,并把自查報告報送省級行業主管部門。省級行業主管部門對企業進行監督檢查,并把監督檢查結果和企業自查報告報送工信部。對于發現不符合條件企業,報請工信部撤銷公告資格。工信部同時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公告名單企業產品進行不定期市場抽查。
各地行業主管部門接到通知后,組織開展了首次公告申請。為推動相關政策貫徹落實,10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在江蘇省無錫市組織召開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政策宣貫及檢測工作座談會”,無錫太陽能光伏產品質檢中心、河北英利集團等企業代表參加了會議。截止到11月15日,全國共有402家企業提出了申請,經省級行業主管部門初審,合格企業251家。工信部復核后,11月27日對134家企業進行了公示。期間對企業進行現場抽查,最終認定符合行業規范條件109家,并于12月31日公布。作為全國的光伏大省,江蘇有102家企業提出申請,初審通過62家,復核通過39家,最終通過34家。
首批公告名單企業分布
從地理分布看,符合規范的光伏制造企業出現了高度集中趨勢。雖然全國有21個省(市區)有規范制造企業,但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數量最多的江蘇省有34家,其次是浙江省13家,再次是河北省11家。其他地區,如上海市9家,山東7家,遼寧5家。而山西、甘肅、海南等10個地區沒有1家企業。江蘇省內,企業分布也很不均衡。企業最多的地區是蘇州市,有9家;其次是鎮江,有6家;再次是常州,有5家。無錫和徐州分別有4家和3家,南京、揚州和南通各有2家,連云港1家,而泰州、宿遷、淮安、鹽城4個地區則1家沒有。
從產業鏈來看,《規范條件》分為5個環節,即上游多晶硅企業,中上游硅棒/錠企業,中游為硅片企業,中下游為電池企業,下游為組件企業。按照這一分類,109家企業分為3種類型。(1)單一型企業,只申報了一種產品,有91家企業。包括11家多晶硅企業,9家硅棒企業,14家硅片企業,23家電池企業,34家組件企業。(2)中型綜合型企業,申報了兩種種產品,有31家企業。包括硅棒和硅片企業4家,硅錠和硅片企業8家,電池和組件企業18家,以及1家硅片和組件企業。(3)大型綜合企業,申報產品在3種甚至4種,有12家企業。其中有3家企業包括了硅錠、硅棒、硅片、電池及組件。
結合地區分布看,上游的多晶硅企業則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其中中部地區有2家,西北地區有7家,東部地區只有江蘇省、河北省各有1家。產業鏈的中下游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江蘇省的34家企業中,多晶硅企業1家,硅片企業5家,硅棒和硅片企業2家,硅錠和硅片企業3家,硅棒、硅錠和硅片企業1家,電池企業9家,組件企業7家,電池和組件企業4家,大型綜合性企業2家,即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和常州億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行業規范管理尚需多方努力
首次公告名單審批已經結束。但公布符合行業規范企業名單只是行業規范管理的第一步,要實現這個行業的轉型升級還有很多工作需多方努力。
首先,公告名單企業的年度自查工作。初次審批是以2012年企業經營狀況為依據,2013年國際環境和國內市場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經營狀況如何,比如,企業有沒有擴張產能,擴張后是否能夠繼續保證達到規范條件,再如年度研發投入和工藝改進投入是否占到總銷售額的3%,是否出現安全或環境污染事故。這些都需要工信部和地方主管部門監督檢查企業自查工作,及時掌握規范條件落實程度,并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市場抽查,確保產品質量落到實處。
其次,第二批公告名單審批工作。在首批審批中,僅有27%的申請企業最終通過。據分析,沒有通過的主要原因有,(1)沒有通過環評驗收,(2)產能或產能利用率不達標,(3)研發資質和投入不夠,(4)電耗或水耗不達標。其中一些企業,特別是進入公示名單但沒有最終通過的25家企業,是因為某一項指標不達標。這些企業經過整改后,會積極爭取進入名單。據悉,2014年2月19日,江蘇省經信委已經開始對第二批30余家申報企業的申請材料進行初審。
再次,相關部門的配套政策的落實工作。《規范條件》指出,對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的投資、土地供應等管理應符合規范條件,不符合規范企業不得享受出口退稅、國內應用等政策支持。應該說公告名單審批是工信部實施,但配套政策還需要相關部門落實。不過就工信部本身而言,在2014年2月與國家開發銀行共同開展的支持光伏產業重點項目中,明確要求只有公告名單企業才具有申報資格。至于其他部門落實情況還需及時通報。
最后,《規范條件》和《公告管理辦法》的完善工作。在《規范條件》征求意見和最終出臺中,來自社會各界人士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其中有些不乏真知灼見。工信部在現場抽查中碰到了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如何核實企業的研發和工藝改進投入費用、產能利用率等。對于這些問題抽查人員都提出了很好的解決辦法。這些方法不僅需要進行總結,為下一步工作提供參考;而且要考慮是作為相對獨立文本文件,還是等以后的文件修訂直接納入《公告管理辦法》本身。同時技術是不斷發展的,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制定的一些標準,如17%的多晶硅電池光電轉換率,是否需要進一步提高。這些工作都需要工信部、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多方努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