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圓桌論壇: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生態與協同發展該做什么
當前,人形機器人正處于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景落地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生態和協同發展變得非常重要。不久前,在上海“2025中國人形機器人生態大會”上,有一場“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生態與協同發展”圓桌論壇,主持人來自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4位嘉賓分別來自檢測與評定機構、汽車制造業/用戶、觸覺傳感器與靈巧手單位。
圖 從左至右: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田勁松,工信部電子五所國 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蕪湖)的總助衛能,上 汽通用動力科技(上海)公司智能設備高級技術經理徐嘯順,北 京他山科技公司市場與生態副總裁付宜暉,上海傲意信息科技公司總經理倪華良
1 產業生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完善?
1.1 技術上需提高精細度
人們通常認為汽車產業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最早規模化應用的下游產業,作為人形機器人的用戶代表,上汽通用動力科技(上海)公司智能設備高級技術經理徐嘯順首先發言,稱上汽通用/ 通用汽車對人形機器人及之前的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的研究已有十多年,例如2014年就對美國通用汽車的Robonaut機器人[ 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通用電氣制造的機器人,2010年曾用于國際空間站,也用于汽車制造業]有調研和交流。當時Robonaut的視覺、力覺等采用傳統技術,成本較高。現在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發展很快,已經在很多車企進行應用測試了。上汽通用也對國內的多家頭部企業進行了調研,并和友商的應用場景進行了對比,認為如果大規模現場部署,還需要考慮成本、穩定性及數據脫敏等因素。在現場初步測試與應用時,往往會把傳統方案與智能方案相結合。
在技術上有很多挑戰,其中一個難點是人形機器人要在一定范圍內走動,因此涉及機器人本體位置的粗定位和精定位:首先機器人需要走到某個工站,然后再去對工站上的工具、工件進行尋找和抓取。因此精確定位的相機及硬件的穩定性,以及技術路線等需要進一步完善。
現在一些人形機器人企業關注跑、跳等復雜動作的研發,這無疑對人形機器人公司生存下來是非常重要的,對大眾的理解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要進一步地進入工廠、去落地,可能需要花費一部分的資源/ 精力去完善精度,諸如整體的粗定位、精定位等功能板塊。如果這些硬件或技術比較完善,那么在現場測試時會非常通順,因此很快能實現一個場景的走動、工件抓取和完成應用,這樣對下一步的諸如精密裝配等精細工作是很好的基礎。
1.2 標準:應加強與工業機器人標準的對接
上海傲意信息科技公司是做靈巧手和神經科學的廠商,總經理倪華良指出,完善生態時,除了各家要發揮自己的技術/ 創新以外,還要有標準,以縮短開發時間,讓性能變成有依據可循。
當然,沒有標準,從積極方面看,大家的創新是不受限制的,百花齊放。
但從消極方面看,①各家在重復地發明,影響了效率。例如在汽車行業應用時,除了人形機器人的各項技術還沒有完全達標以外,很大的一個挑戰是標準沒有統一,例如手對外的接口沒有統一的標準,甚至手里的某些元器件,例如傳感器接口也沒有標準。這造成在研發過程中的重復性投入非常大,因為只能做定制化的產品。②從模塊角度看,標準對下游保障了質量和性能,例如對于手,連續能做50 萬次的彎曲算不算達標?還是100萬次算達標?因此這就存在生產或研發過程中技術指標偏低或偏高,偏高之后會造成成本的浪費。③在產業落地時如果沒有標準,就沒有檢測的方法,因此效率極其低下。
上汽通用動力科技公司徐嘯順經理也有個建議,盡管人形機器人的規范已經在逐步完善,單獨布置的規范現在也做得非常好,但近兩年上汽通用會使用三五臺或更多的人形機器人,建議人形機器人的場景規范與ISO工業機器人的規范有一定的兼容和過渡。當然,這方面已在逐步受到重視。今后在汽車制造業場景,是否會把人形機器人兼容在工業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規范框架下去進行應用?這樣可能對現場用戶的體驗、接受程度會更好,用戶的領導也會愿意拍板去做人形機器人的應用。
1.3 三個方面去完善生態
工信部電子五所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蕪湖)的總助衛能提出了三個建議。
第一,人形機器人基礎的研發和創新,包括材料科技、一體化關節以及AI 算法等方向的技術研發和突破,以進一步提高感知和決策能力。
第二,供應鏈上下游的協同,包括從我們的零部件生產到整機裝配,再到應用場地的落地。
第三,安全、可靠性尤為重要。從前段時間的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可見,人形機器人的可靠性方面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甚至包括全壽命周期的運行和維護。
2 標準檢測方面需要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2.1 做好標準、檢測和認證
電子五所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蕪湖)的總助衛能指出,現在人形機器人處于一個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景落地的關鍵時期,標準、檢測和認證有助于我們的產業進一步的發展的。
首先,從標準角度看,構建一個統一協調的、系統的、標準化的框架體系,有助于筑牢整個人形機器人的安全和質量的底線。因為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集合體,涉及機械、電子、AI 等方面,其基礎標準諸如接口通訊協議、零部件的標準、性能評估的標準等,我們怎么評估是否是冗余的設計?或者怎樣才能達到符合要求的規范?甚至包括應用場景、落地的標準等一系列的標準框架體系,它們的建立把握有助于規范整個行業的發展。
從檢測角度看,我們需要進一步提高人形機器人檢測的能力,以此來應對人形機器人所面臨的復雜應用場景的挑戰。這需要聚焦我國檢測的相關平臺資源,來提升我們整體的檢測能力。
從認證角度看,我們需要規范認證的體系及規則,來給我們的用戶增強信心,以達到:第一,加強監管;第二,提高行業的準入門檻,以此來規范整個行業的發展。
最后,標準、檢測和認證一定要跟最終的應用結合,從實際場景中來反饋出我們整個標準、檢測和認證的一些漏洞和缺陷,以此來達到提升我們標準、檢測、認證的水平。
2.2 對于制造業和非制造業的建議
上汽通用動力公司經理徐嘯順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標準、檢測和認證首先是非常有意義的。實際上,上汽通用的專家們經常參與相關規范的討論,作為用戶方提出意見和發揮作用。
建議對人形機器人的數據集、一體化關節等零部件進行一些規范認證,建議以后對視覺和定位/ 導航的重要部件進行認證,因為這對工廠應用是非常重要的。
再下一步,今年或明年,很多頭部企業包括車企、人形機器人公司會牽頭在一些制造場景和生活類場景去落地很多應用。典型的像搬箱子已經在各個工廠里去測試了,因此進一步的認證可以結合這些應用場景去實現。一旦這些場景認證完成之后,就可以作為行業案例去推廣。
對于應用企業,也希望一方面自己參與這些測試;另一方面也希望把這些好的測試經驗融入到自家的應用現場去,再進一步地發揮、改進,并進一步地通過測試,以更好地推動場景的落地。有了這些場景認證通過之后的案例,對應用的落地有極大的幫助。
以上是制造業場景。對于生活類場景,可能應用面更廣泛。像機器人馬拉松等運動會,對于和小朋友或老人互動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標準方面,人形機器人與人交互時,也需要通過一些基本的認證才會安全可靠。因此在非制造業,例如生活場景也應該盡快有認證,并去推廣。
2.3 可參考汽車行業的做法
北京他山科技公司市場與生態副總裁付宜暉分享了零部件標準檢測認證方面的觀點。標準一方面涉及相應的合規,另外是針對一些場景做相應的創新。這代表了一個是相應的底線,一個是更高的上限。我們可以參考汽車產業鏈的做法,包括去對工廠像IATF 16949相應的資質和認證,以及包括對芯片等元器件的AEC—Q100的車規級認證,這其實更好地滿足了合規性/ 底線性的標準。即我們應該從整體人形機器人場景落地的需求基礎之上,去建立底層的基礎,或者是合規性的標準和要求。
2.4 從應用反推上游標準
付宜暉接著指出,針對于不同的場景,無論是工廠、家庭服務機器人還是酒店機器人等場景,進行應用反推,這些應用對于人形機器人的類型或需求是不一樣的,針對這些應用就可以有一些細分性的或者是創新性的標準。
基于這些場景需求推進,就會反向來去要求上游的零部件,例如觸覺要去達成相應的一些目標。
3 如何通過場景牽引去擴大市場?
3.1 汽車業應用狀況
汽車產業是最有可能優先落地的場景。在汽車產業中,最有可能規模化應用的細分場景是什么?
上汽通用動力公司徐嘯順經理稱,該公司已經測試過一些應用場景,包括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裝配,還有整車鈑金的搬運、物流搬運、總裝的質檢等。目前不是聚焦到某一兩個場景里,可能是多車間、多區域聯動。另外,“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北京)”CEO 熊友軍也提到過他們在實驗室里搭建了總裝涂膠、物流倉儲的搬運、裝配區的門禁等。因此總體看,各家的思路是一致的,而且從上汽通用測試的角度目前很多場景已經基本能夠運作起來,可能是百分之五六十的成功率或穩定性。但是若達到工業標準——完全替代一個人,可能還是需要全產業鏈一兩年的努力,可能從輪式或工業夾具逐漸過渡到雙足,然后是靈巧手、大模型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會需要三五年,總體是非常樂觀的。
3.2 醫療康養行業
電子五所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蕪湖)的總助衛能看好醫療康養行業,原因如下。
首先,可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現象,這也是國家的剛需。
第二,技術層面現在相對比較成熟,包括力的感知、多模態交互技術的進步和成熟。
第三,這也是國家政策推廣的方向之一,從社會和政府的角度,①需要社會對此有一個認知和接受度;②需要政府對這個行業的監管,包括準入門檻、倫理道德等需要有系統化的、從法律層面或規范層面有一定的限制。
3.3 工業與酒店服務機器人
北京他山科技公司市場與生態副總裁付宜暉稱:場景方面,一部分是屬于工廠的場景,從今年年初開始,他山科技接到越來越多的工廠/ 產線的直接需求,例如汽車相關的工廠,有一些是去替代人工的場景,例如工廠里的零部件組裝過程中。從他山科技的觸覺優勢來看,安裝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勘察、坍塌,觸覺可以很好地感知到,去做較好的判斷。
另一個非常快落地的屬于酒店服務型機器人。他山科技已經在與合作伙伴去探索,例如面向洗衣房的場景,去解決洗衣房管理的問題,以及用戶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基于原有的酒店服務機的底盤去做運輸,并基于他山科技的觸覺閉環的能力去做衣服的拿取、整理等工作。
3.4 靈巧手用于場景確定的工業與按摩椅
上海傲意信息科技公司總經理倪華良:最近找上海傲意來談需求的下游客戶比較多。當然上海傲意只是做靈巧手產品。通過和客戶的溝通,一類還是在工業場景/工廠,這方面比較急需解決的問題,例如搬運、上下料、分解,這也是當下的技術能給予一定解決的。這也是上海傲意目前結合客戶的需求,例如承重、靈活度,以及成本的預算,特別是壽命的要求,把這些需求提煉出來,加入到產品后續研發的一些指標要求上面。
另外,在一些新消費領域,例如最近與一家做按摩椅的上市公司合作,他們希望采用“機械臂+ 機械手”的方法,以模仿真人的感覺。這些需求在當下的技術和成本上是可以解決的。當然客戶提出的要求很多,以按摩為例,先不談成本,按摩需要的特性——需要像人手一樣地去做按摩,因此,①這個手要比較有力,②還不能把人給摁傷。因此需要有傳感器。所以看似簡單的需求,從技術角度上看是非常復雜的一個綜合體。
所以目前該公司定位上述的工業場景和一定的消費場景,都是環境比較確定的場景。
4 產業建議與展望
上海傲意總經理倪華良:①因為我們是整個產業鏈里的一個個環節,所以也結合最近看到的一些現象,一方面人們不要再去質疑人形機器人的需求是否真實,因為它代表的是生產力。②基于人形機器人巨大的、在汽車行業之后的一個更大行業的可能性,參與這個行業里的各方也要把自己的興趣擴大一些,因為當這個行業足夠大的時候,一定是需要每家比較專注地去做里面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的,而不要想著我要從頭做到尾、什么都做,因為這樣不會有什么優勢。整個產業鏈要發展起來,大家還是各自要把自己的定位做好,把各自的質量和成本等核心做好。
北京他山科技公司市場與生態副總裁付宜暉:愿意和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加深合作,共同去挖掘相應的場景。
電子五所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蕪湖)的總助衛能:在我們全行業、全體人員的努力之下,保持對于探索的精神追求,以及對產品質量、可靠性、安全等底線的嚴守,相信人形機器人應該會以更加智能、可靠、安全的形態走進千家萬戶,走向千行百業。
上汽通用動力公司經理徐嘯順:我國軟硬件、大模型、人才、數據等人形機器人所需的各方面非常完善,政策也非常支持。所以人形機器人可能作為未來家庭的類似第二輛汽車的消費定位進入到千家萬戶。
(本文來源于《EEPW》202050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