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智艙,國產「聰明車」還能怎么卷?
未來,汽車將是一個比手機更為強大的社交空間,集出行、娛樂、社交及辦公等多重服務于一體的智能化移動空間。而在汽車智能化上,中國車企是公認的全球領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411/464814.htm在重慶舉辦的第三十一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SAECCE 2024)上,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海說,「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汽車到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電動化是必由之路,國家十分堅定,我們行業和企業是堅決地走電動化,并且還要加快,不管他人慢不慢快不快,我們中國汽車產業還是要加快。」
加速發展乃至全世界領先的新能源車如今在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的加持下,變得越來越聰明。而未來我們又該如何變得更具智慧呢?
智能座艙的征程:世界上本沒有路
過去中國汽車的發展一直是跟隨式的,別人說我們做,做得八九不離十就算成功。如今任正非提出,我們已經進入了競爭的無人區,是我們在引領。從國產智能座艙的發展來看,國外沒有國內發展快,也可以說是進入了「無人區」,那這條路如何走得更遠?
智能座艙廠商的回答是: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走的人少了,就創造機會一起開辟新路。客戶想走哪條智能座艙的路,廠商就創造哪條路。
嵐圖汽車智能座艙高級總監張貴海在接受半導體產業縱橫記者采訪時說:「在智能座艙上,打造嵐圖特色是我們的戰略。」戰略繞不過的是芯片,硬件決定產品上限,芯片對于智能座艙來說至關重要。
在選擇芯片時嵐圖主要考慮三個維度:第一,芯片本身的能力是否能夠滿足需求,內存、GPU 能力等。第二,供應商的技術支持能力,有底層的技術支撐才能夠保證上車應用的順利。第三,安全性問題。目前,嵐圖智能座艙采用了算力最強的高通驍龍 8295P 芯片,這也是嵐圖躋身智能座艙一線的重要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軟件。
軟件不同于硬件,張貴海直言:「很難說一家的座艙完全超越另一家的座艙,大家都是有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亮點,嵐圖在一些行業指標上做到了領先。」不同的用戶有著不同的需求痛點,嵐圖也因此打造了開發者平臺,允許用戶根據需求自由地編輯定義屬于自己的功能,讓車的個性化真正體現,千人千面。「我覺得這是嵐圖在行業里獨樹一幟的一點。」張貴海說。
懷揣著把中國的智能電動汽車做起來的理想,嵐圖還有著「兩條路」的戰略準備。今年 1 月,嵐圖正式與華為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全新嵐圖夢想家采用了華為鴻蒙座艙、乾崑智駕等技術,張貴海在交流時談到「華為無論是在智能座艙領域、還是在自駕領域,都有著深厚的積累、有忠實用戶。」華為的賦能幫助嵐圖進一步提升了在智能化領域的競爭力。同時,嵐圖加大了資源投入,壯大自己的創新團隊,進行大模型、算法的自研和開發。張貴海表示,希望通過 1-2 年的研發,推出更智能的產品。而嵐圖開辟兩條路的根本原因,都是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選擇不同的發展路線。
這世界原本并無路,廠商們開辟出了當下的所行之路。然而,面對茫茫未知,智能座艙未來的路又在何方呢?
張貴海認為,智能座艙的交互是從被動到主動的。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往下一代座艙技術發展,用戶的想法不再需要被動地跟機器交互,而是機器主動推送一些服務,讓你做選擇,這樣極大的提升了整個人機交互的效率,更好的理解了人們的意圖,從而使車更懂人,人也更好地跟車融合和交互。
除此以外,同濟大學人車關系實驗室負責人龔在研提出,中國智能座艙現在已經發展到很好的程度,但是下一步朝哪里?我們是要更多的屏幕,還是更大的屏幕?下一代智能座艙是什么樣的?答案是下一代智能座艙發展有著來自 AIGC 的強大驅動力。這不僅是一項技術,它將顛覆整個智能座艙。
從內層來講,AIGC 會影響智能座艙的模型,包括語言模型本、算力和電子電器架構,這也是最核心、最引起關注的影響。外層的影響是新場景,即 AIGC 進入到車里后,它到底要去做什么樣的一些任務和場景?目前來講市場上提供大模型的車型,相關的功能用戶的留存度并不是特別高,很多用戶還是嘗鮮的感覺,龔在研就此提出了思考:這到底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找對和大模型更加匹配的一些場景,而是簡單地把相關功能搬到了車上?
在最外層,多模態交互是智能座艙的重要發展方向,這也是下一代智能座艙的第二大驅動力。最好的交互是自然的、直覺化的、像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技術支持層面,自然交互傳感器日益成熟,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預測和判斷用戶意圖。
智能座艙無疑是讓車更聰明了,而推動智能座艙越來越聰明的是——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中國特色,全力以赴
2013 年,美國首次公布了自動駕駛分級的政策法規《自動駕駛汽車政策》,并確定了 L0-L5 的自動駕駛分級標準。從這個分級來看,中國現在處于輔助駕駛階段,但這個階段很快可以走過。現在我們最大的挑戰在于發展高階自動駕駛。國外很多公司對自動駕駛望而生畏,因為它需要巨大的投資,而中國認為它是我們汽車產業升級的項目,在電動化方面,我們走的路線不一樣,但是在智能化方面,我們中國汽車車企正在全力以赴。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克強在分享《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態勢及展望》時提到,所謂車路云一體化系統,是通過新一代信息與通信技術將人、車、路、云的物理空間、信息空間融合為一體,基于系統協同感知、決策與控制,實現智能網聯汽車交通系統安全、節能、舒適及高效運行的信息物理系統。該系統作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重要路徑,已逐漸成為行業共識,也是驅動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產業化應用的關鍵所在。
李克強的報告讓我們進一步看到了中國自動駕駛的大好前景,同時中國方案是車路一體化,逐步的實現車路結合,甚至可以說車路協同。與施行州立法的美國不同,中國是統一的大市場,統一的標準,我們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目前中國選取示范區的方式發展自動駕駛,取得經驗以后再突破,這是中國歷來搞科技革命、技術革命非常好的路徑。而之所以示范,是因為要對生命負責,對安全負責。
紫光同芯汽車電子事業部副總經理楊斌對此深有感觸,他表示:「安全是汽車永恒的話題,芯片是汽車安全的基石。智能汽車面臨諸多安全威脅,如物理刷寫非法植入未預期功能,非法接入車載網絡,威脅后臺系統安全;MCU 固件存儲在外部 FLASH 中未加密,導致非法獲取通信密鑰;所有車端 T-Box 的通信密鑰相同,安全隱患較大;遠程無接觸式入侵、主機持久 root 漏洞、OEM 鑰匙加密方式缺陷等。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危及用戶的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
要想杜絕上述問題,芯片所提供的安全保障至關重要。紫光同芯系列汽車安全芯片解決方案,可為聯網汽車搭建起信息安全、身份認證安全、連接安全、電子支付安全四位一體的可信應用環境,例如滿足車-云-端安全性的數字鑰匙整體解決方案、基于中國首獲 CC EAL6+認證芯片的車聯網安全解決方案、eSIM 解決方案等,已實現大規模量產裝車。
不止汽車安全芯片,主控 MCU 也需具備更高安全性、更高算力和更高實時性。紫光同芯以車規級高標準設計為導向,推出了在安全性、可靠性、實時性上全面對標國際大廠的高端 MCU 芯片產品———第二代汽車域控芯片 THA6 系列。該系列產品也是國內首款 Arm Cortex-R52+內核 ASIL D MCU,在內核、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片內特色外設等方面表現優秀,能夠滿足行業客戶在動力域、底盤域、車身域及智駕域等應用場景的需求。
中國汽車要高質量前行
基于中國汽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華汽基金會理事長付于武在跟記者交流時提出了四點建議。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華汽基金會理事長付于武
第一,自我革命,走出舒適區。整個產業的科技創新都要走出舒適區。電動、智能、自動駕駛,汽車產業是否真的認識到了這些意味著什么。做好自我革命,中國汽車科技界一定要在轉型期,有態度和觀念的轉變。
第二,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很難有人對所有領域的知識都了如指掌,2035 年汽車實現全面混動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導了三個聯盟,付于武說:「原來我都是三個聯盟理事長,當時有人問我說老付你組織了聯盟,你說有多大作用?我說跟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縮短了 10 年,我覺得這種跨界融合,我們自己的技術的方式,拿出中國的方案很重要。」
第三,中國汽車要瞄準幾大核心領域,核心技術包括芯片、操作系統、車路云一體化。這是汽車產業真正地解決卡脖子的問題,解決問題不是一時之功,任重而道遠。華為的鴻蒙真正作為一種開源的汽車能夠適配的系統,解決操作系統代替安卓或者兼容安卓的問題。臺積電剛宣布不向國內售賣 7nm 芯片,同樣的問題還有高通、英偉達,所以芯片就靠國內自己,這不只是汽車產業的問題。目前可以說因為美國全球范圍內制裁,我們的半導體某種意義上也實現了重大突破。
最后是團隊,在人才培養上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怎么支持也都不為多。什么也代替不了團隊和人才,現在美國大學敏感的學科不讓學,非常優秀的華人工程師不讓回,他們在美國受到了種種限制,所以中國必須加快加速培養適合中國汽車產業需要的高端人才。我們需要齊抓共管,更多地托舉出適應新汽車時代的杰出科技人才。
另外李克強院士也就如何高質量發展中國汽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其中包括:
充分借鑒新能源汽車發展寶貴經驗,全面強化智能網聯汽車頂層謀劃:新能源汽車搶抓純電驅動機遇,以堅定的戰略定力和完善的政策保障,支持打造領先創新體系,實現全球引領;智能網聯汽車應堅持車路云一體化路徑,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與跨部門協同,建立汽車產業轉型全面領先優勢。
發揮試點示范作用,持續完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速法律法規制修訂,結合準入與上路通行試點、沙盒監管、高精度地圖應用試點等創新試點項目,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的規模應用,持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高精度地圖、商業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信息安全管理,統籌數據監管機制,支持數據合規應用,充分挖掘車路云一體化大數據應用價值;強化智能網聯汽車相關財稅金融政策引導,支持企業轉型與創新發展。
對標國際重大專項推進經驗,打造跨領域協同創新體系等。
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至今,成績斐然。我們已經擁有了一批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展望下個十年,中國汽車將如何向著更智能的方向邁進,我們拭目以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