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高科技產業的破局之道:集中力量辦大事
俄羅斯科技發展經過 3 個世紀的探索,可以說由政府最高層指導協調全國優質資源,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07/436285.htm中力量辦大事,并以此為基礎發揮市場化手段的決定性作用,是相對更適合俄羅斯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社會發生了劇 變。30 年過去了,今天的俄羅斯高科技產業正在逐步走向復蘇,盡管遠不能與蘇聯時代的盛況相提并論,但是已經停止了自由落體般的倒退和衰落。
彼得大帝銅像
俄羅斯從彼得大帝于 1724 年下令創設彼得堡研究院開始,科技發展歷經了近 300年。總體來說,基本上保持了國家元首直接指揮,自上而下進行資源協調和組織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結合市場化手段調節資源配置的集中化與國家化相結合的發展體制。該體制以政產學研軍一體化為核心特征,強調科技為國家發展服務,也就是為社會生產力發展開辟道路,為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提供支撐。回顧歷史,可以發現這套科技體制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展現驚人的爆發力。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列寧提出了“蘇維埃加電氣化”的發展道路,科技系統就迅速圍繞如何解決與此相關的科技問題為國家的重工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持。之后,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科技系統就圍繞制約國家實現工業化與國防軍工完成現代化的瓶頸問題開展科研攻關并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一套科技制度往往可以在極端困難時期展現出頑強的韌性。例如,衛國戰爭時,蘇聯迅速建立了以最高領袖為絕對領導的動員式科研管理體制,依靠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機制,在戰時狀態下高效率調配國家資源,以科技應戰最終幫助國家取得勝利。然而,這套體系的缺陷同樣顯而易見,因為該體系的底層邏輯強調集體和國家地位的絕對化而輕視個人利益。同時,資源的集中導致管理的集權,久而久之僵化、固化之弊端便會愈演愈烈,導致資本運作、成果轉化等創新創業因素無法充分發展。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的高科技發展停滯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處于不景氣之中。
因此,經過 3 個世紀的探索,可以說由政府最高層指導協調全國優質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并以此為基礎發揮市場化手段的決定性作用,是相對更適合俄羅斯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可持續性較高,而且能夠讓整個國家和全體國民獲益良多。
從與世隔絕到創新樞紐的科學城
自 20 世紀 30 年代起,蘇聯在各個遠離行政中心的地區劃出成片的封閉區域,逐漸建立起一批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并在這批聯合體的基礎上形成了城鎮規模的居民聚集區。這些聯合體專注于在特定領域提高國家的軍工能力以及國防競爭力,在多數情況下與航空航天、核物理、電子通信、生化技術相關。這些科學城完全以國家撥款為經濟來源,聚焦專業領域,具有顯著的封閉性、排他性和前沿性。這些特點幫助科學城在當年以相對較短的時間在國防科技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并為蘇聯發展提供了高科技支撐。
然而,蘇聯解體以后,科學城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就面臨嚴重問題。國家和軍隊撥款急速減少,訂單在短時間內銳減,導致經濟來源完全依靠政府撥款的科學城面臨極端困難。這導致了科研人才迅速流失,科研設施日漸老化落后,原本就規模較小的科學城逐漸衰亡。久而久之,科學城無力支撐俄羅斯在國家戰略層面的科技發展。從長遠來看,若任由這種情況惡化下去,就會對整個國家科技力量的根基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害。因此,進入 21 世紀以來,保住科研力量,減少人才流失,逐步恢復科研能力,力所能及地培育創新發展要素,就成了科學城復興的首要任務。
2002 年,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一系列法規政策,俄羅斯開始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在新一輪世界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俄羅斯為了迎頭趕上,決定讓科學城發揮出重大作用。因此,其作為復興的第一步,俄羅斯采用的關鍵一招就是政府牽頭,集中力量,短時間內大幅度提升國家撥款用以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重建與修復,并著力提高科研人員的基礎工資和基本生活待遇。同時,俄羅斯嘗試撥款改投資的方式,利用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撬動企業資本以及私人資本。之后,俄羅斯引入超大規模的國家行業性綜合體以及寡頭巨富們的大企業,其作為需求方和大客戶進入科學城的創新創業生態圈,牽引科學城孵化的小型初創科技企業的業務發展并提高科學城的技術成果轉化效率。科學城逐漸形成了企業急需什么就研發什么的產業發展閉環,最終打造了科技 - 工業與研發 - 生產一體化的生態體系,確保科學城的可持續發展。
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
近年來,一批曾經輝煌的科學城逐步重回正軌。例如,蘇聯時代的原子能重鎮科學城奧博寧斯克和杜布納,隨著俄羅斯核工業的重組與振興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基于原子能領域深厚的基礎科研實力、配套設施開發能力和強大的工程化中試研發生產能力,這兩座城市建立了一批成果轉化機構和高科技初創企業,充分盤活科技成果,面向工業軟件、信息安全、水文與氣象監測、原子能農業(核能輻射育種等)等前沿領域加速研發應用。曾經擅長于核工業領域信息化建設的杜布納,建立了俄羅斯國家編程中心并逐步發展為該國的大數據分析、區塊鏈和人工智能高地。杜布納還新建了一所科技大學,在重點學科的教學和科研中與俄羅斯科學院、原子能集團以及相關軍工集團建立起長效共建機制,聘請這些重量級單位的專家和企業家來學校任職任教,以產業前沿的眼光牽引學校的教學科研,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同時,在當地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扶持下,這所大學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從而逐漸匯集起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青年才俊到此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軍民融合——國家戰略高度的重大舉措
從沙皇時代開始,俄羅斯就十分重視軍事力量的建設。政產學研軍一體化的科技體制自彼得大帝時代形成以來,軍事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國防科技工業始終為俄羅斯的科技成果提供了寬廣且前沿的應用場景。在技術熟化之后,軍隊又是科技產品最重要的客戶之一。沒有軍工支持的俄羅斯高科技發展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持續的。300 年來,軍工蓬勃發展、國防訂貨旺盛時期也往往是俄羅斯科技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蘇聯長期超大規模的軍工投入(軍費開支長期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20%,60% 以上的制造業服務于軍工生產),造成了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兩張皮的現象十分明顯。例如,蘇聯是航空工業的超級大國,在軍用飛機方面,無論是戰斗機、轟炸機還是運輸機,其綜合性能與美軍對應型號的軍用飛機大致相當甚至略占優勢。然而,民航客機尤其是大飛機與西方始終有明顯差距,甚至大多數時候是存在代差的,特別是在客機經濟性、舒適性、安全性方面。蘇聯同一家航空設計局在同一時期的軍用飛機和民航客機,在世界航空產業的地位往往有天壤之別。例如,大名鼎鼎的伊留申設計局,其伊爾 -76 大型軍用運輸機經過數次實戰洗禮,不斷升級換代,還批量出口到眾多國家,堪稱世界經典機型。然而,同一時期的民航大飛機伊爾 -86 則因各種原因與外界最初的期望相距甚遠,尤其是航程方面更是留下巨大的遺憾。同一家科研院所,軍民兩張皮現象尚且如此觸目驚心,整個蘇聯科技的軍民割裂就可見一斑。
伊爾 -76 大型軍用運輸機
20 世紀 90 年代蘇聯解體之后,隨著軍方訂單的驟然降低(降幅超過 2/3),經營環境雪崩式的劇變使得絕大多數軍工企業陷入生存困境。盡管前后兩次慘烈的車臣戰爭讓俄羅斯中央政府重新意識到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但是隨之而來的訂單潮更像是聊勝于無的遲到補償,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量軍工企業早就入不敷出的悲慘境況,讓這些在生死線上掙扎多年的企業得到喘息的機會,但是想要完全依靠政府訂貨獲得可持續發展甚至是重振旗鼓,那就嚴重脫離實際了。21 世紀初,俄羅斯最高層和軍工系統的決策層結合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的經驗教訓,逐漸形成了軍民融合、寓軍于民的共識——這種發展模式才是利國、利民、利軍的長久之計,才能真正幫助軍工企業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中站穩腳跟,并在俄羅斯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獲得穩定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由于歷史和現實各方面的原因, 軍工系統聚集了海量的優質創新資源是俄羅斯轉型為創新型國家必須倚重的戰略力量。軍工系統中創新型企業占比高達 30%,而非軍工行業中這個比例不到10%。整個國家出口的高科技產品中約 30% 是軍工產品。軍工系統 200 萬從業人員中有接近 30% 來自科研院所,約 50% 的人員在創新型企業中就職。因此,軍工系統集中了這個國家大部分的戰略科技力量。
近年來,俄鈦集團(俄羅斯航空產業綜合體俄羅斯技術集團的旗艦單位)作為俄羅斯實力最強的鈦合金產品研發和制造企業以及明星級的新材料企業,在滿足國內軍用航空航天鈦合金產品需求的同時,積極拓寬民航市場。俄鈦集團首先盤活了蘇聯軍用飛機的海外存量客戶,為他們提供最新的鈦合金部件作為整機售后增值服務,從而進入國際市場。之后,俄鈦集團逐步滲透到國際民航市場,開始參加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采購項目的招投標,并成功進入波音公司民航客機板塊的供應鏈。盡管自2014 年烏克蘭危機以來,俄美兩國的政治關系逐漸走向冰點,但是并沒有影響波音公司與俄鈦集團的深度合作,俄鈦集團已經成為波音公司 787 系列客機鈦合金部件最主要的供應商,波音公司甚至追加投資在俄羅斯新建了鈦合金零部件的生產廠并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低調投產。
百年大計滄海桑田的俄羅斯核工業
俄羅斯境內擁有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它在蘇聯時期建成,至今已安全運行超過 60 年。目前,它已經進行了一次延壽,預計可以安全運營 100 年左右。從這個角度看,核工業確實是百年大計,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該延壽項目的成功實施幫助俄羅斯的核工業發現了核電站機組延壽所需要的技術、服務、產品等帶來的巨大市場前景。考慮到蘇聯時期建設的一批海外電站陸續進入運行壽命的后期,延壽市場潛力將逐漸釋放。這一業務將成為該國核工業長遠發展與基業長青的重要支柱。
俄羅斯的核工業體系歷經蘇聯原子能工業部,到俄羅斯國家原子能署,再到今天的俄羅斯原子能集團(Rosatom),雖然幾經起落,飽嘗大喜大悲,但總的來說是一脈相承的。今天的俄羅斯原子能集團是俄羅斯唯一的核工業公司,既是經營者又是監管者, 既是市場主體又是行政主體。
目前,俄羅斯原子能集團按照業務重點將旗下約 360 家企業與研究院所劃分為 11 大板塊,并建立了監督委員會等治理機構,確保每個板塊的負責人都能進入核心管理層,參與集團重大經營決策。這既保證了公司最高層和具體業務板塊的連通,從而確保決策的快速下達與執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板塊的積極性。在創新發展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整個集團總結蘇聯時期的教訓,充分意識到集團擁有的一支龐大且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團隊是整個集團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只有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才能使這支人才隊伍充分具備國際核能市場所需要的“小快靈”打法相關技能和思路,從而快速滲透市場獲得訂單,讓創新發展取得突破。例如,原本只負責國內核電站運營的康采恩公司,最初通過與集團國際合作部門的交流溝通,發現了海外核電站設備維護服務的巨大市場潛力。于是,康采恩公司先從中俄合作的田灣核電站開始,招聘之前在此工作的員工,進行備品備件、大修以及日常服務工作。在取得良好的市場效果之后,康采恩公司專門成立了原子能服務公司,通過跨部門協調,關注新建的海外核電站并開展相關運維服務,實現了服務、銷售一體化。該公司年收入很快突破 1億美元,近幾年已經接近 5 億美元。此外,俄羅斯原子能集團還成立了由副總經理兼任部門領導的創新管理部,使得創新可以跨專業、跨部門、跨層級快速協調。目前,創新管理部除了立足核電主業,推進快堆、浮動式核電站等新技術路線產品研發制造以外,還在放射醫療器械,尤其是在質子重離子治療儀器上積極布局。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整個公司的業務擴張、服務增值以及核技術應用場景的拓展。在這個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相互促進的大時代,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俄羅斯原子能集團的國際競爭力。
2007 年俄羅斯原子能集團成立時,俄羅斯最高層要求這家公司成為一家外向型企業,在國際核能市場尤其是全球核電市場占有重要地位。換言之,俄羅斯政府要求該企業為國家創造海量的外匯收入 面向未來,俄羅斯原子能集團計劃在 2030 年實現海外業務收入占集團總收入的 50% ~ 60%,建成并投入運營的海外核電站超過 80 個,核燃料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 2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當前,中俄兩國關系密切。由于兩國的很多裝備制造企業和眾多科研院所有著深厚淵源與眾多交集,中俄兩國在科技創新的諸多關鍵領域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鑒之處。例如,俄羅斯自彼得大帝以來,科技事業始終堅守的定位:科技是實現國富民強的手段、工具和標志,但不是目的。這對當下正在構建科技創新領域新型舉國體制的我國而言,尤其值得深思。
蘇聯在發展中一味強調集權式管理以及指令性計劃走到窮途末路,昭示后人在科技創新領域堅持企業主體地位,采用市場化手段配置資源才是主流和正途。在蘇聯解體并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不景氣后,政府加強了調控。因此,政府調節資源的手段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和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一定要相互配合,堅持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堅持政府調節作為最關鍵輔助性手段,才能讓科技創新行穩致遠,才能真正發揮出科技創新第一驅動力以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強大作用。
俄羅斯科技發展300年歷程中正反兩方面經驗,特別是蘇聯解體以后的慘痛教訓,警示我們:每個國家都要結合自身情況走適合自己的道路。我國作為科技創新領域的后發國家,理性的做法是根據自身情況,博采眾長,取各家之精華為我所用,而非在幾條道路中教條地做選擇題或者一邊倒,更不能盲目生搬硬套某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同時,我們要理性地認識到,越是在大變革、大變局的時代,就越是要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破壞式的改革和雪崩式的劇變都不可取,因為有可能造成顛覆性的錯誤。
李楚天,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市場經理,曾在英國、法國、德國學習生活并熟練掌握英語、法語、德語。
馬穎蕾,上海新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MEMS 傳感器領域高級工程師,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博士研究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