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物聯網與傳感器 > 設計應用 > 產研協力推進積層制造應用 數字轉型衍生設計分析

        產研協力推進積層制造應用 數字轉型衍生設計分析

        作者: 時間:2022-06-05 來源:CTIMES 收藏

         迎接當前國際凈零碳排浪潮,不僅各國政府和制造業大廠紛紛要求供應鏈須協力節能減排(廢)碳,讓可望扮演重要角色;以及后疫時代通膨隱憂和交期瓶頸,都推進航天、汽機車、模具等加工產業,希望能跟上腳步,導入零接觸變更設計與生產流程,也催熟計算機輔助設計CAX系統軟件云端商機。

        自從2009年金融海嘯過后,由德國、美國為首,分別投入發展工業4.0、先進制造伙伴等制造業回流政策以來,后者也因此促使「積層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術更備受關注。不僅可發揮其層層堆棧材料成為立體對象,直到一體加工成型的優勢,實現傳統工法無法完成的龐大或復雜設計形狀的工件,而毋須采取模具分件接合方式,得以有效提高精度、大幅減省開發時間與開模成本;同時提高可靠度,對于昂貴材料使用率更佳。

        隨著近年來制造業對于少量多樣化與客制化產品需求,不斷縮短量產規模的日程;以及精度、質量要求日益嚴謹,導致模具加工精度、壽命和耐用度,成為產業致勝的關鍵。讓業者開始引進各項先進軟件科技和高階精密設備,來協助終端產品穩定效能與質量,讓制造工廠生產效益最大化,亦可實現模具智能制造的本質。


        圖片.png 
        圖1 : 由積層制造所使用的材料和產出工件效能,也都能符合現今半導體、航天、汽車等級質量要求,甚至用來披覆或協助修補、或翻新昂貴產品。(source:Autodesk)

        因此而引進積層制造的快速模具,也確實有助于縮短產品研發時間50%,將大幅降低業者的開發成本。一旦產品設計變更時,快速模具即可隨時重新開始打印生產,讓業者取得產品開發先機,大幅降低模具費用和庫存成本;同時解決以傳統模具生產方式,常會有每批次最少訂單量(MOQ)限制,一旦數量不足時,就會造成業者沉重的庫存壓力。

        且由積層制造所使用的材料和產出工件效能,也都能符合現今半導體、航天、汽車等級質量要求,甚至用來披覆或協助修補、或翻新昂貴產品。惟因其材質及構造非鐵金屬,具有多層異質材料和非均勻性;在零組件加工所需機械設備特性,也與單純金屬切削/成型(減法)加工機種有別。

        產研合推積層制造 迎合凈零碳排趨勢
        臺灣工研院則在2012~2013年間,便開始結合國內外設備、材料、應用等產學研技術能量,形成雷射積層制造產業群聚,進而打造「雷射光谷」,提供產業從研發到試量產等服務;并將自主建立的超快雷射加工應用與光纖雷射源技術移轉臺灣廠商,逐步落實于產業化應用。

        參與其中的工具機大廠東臺精機,則在2011年已率先投入開發雷射積層制造機種,并陸續開發出選擇性雷射熔融(鋪粉式Powder Bed Fusion;PBF)、整合傳統五軸金屬切削的直接能量沉積復合切削加工機(攻粉式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DED),后者只要在刀庫里更換雷射、銑削主軸頭,即可整合加/減混合(Hybrid)工法與材料,或在攻粉過程中改變材料磁性。


        圖片.png
         
        圖2 : 參與工研院雷射光谷的工具機大廠東臺精機,則在2011年已率先投入開發一系列雷射積層制造機種。(攝影:陳念舜)

        另有東臺獨有的噴膠式砂模打印(BJ)加工機系列產品,尤其適合現今遭遇供應鏈瓶頸,客戶需要更快速的模具制作方式來壓縮模具制造周期,減少應變時間,才能提高搶單的競爭能力。模具業者既可透過噴膠黏粉積層制造技術,實現異型冷卻水路設計,經過模擬分析驗證后,用來開發電動車輕量化零組件所需熱沖壓模具。

        既能提高水路復雜度,幾乎可打印出任何想象得到的復雜水路設計,更為貼近產品輪廓。當設置在接近產品表面、傳統水路不易觸及的領域,也能縮減冷卻時間和熱點,實現可調控模具溫度的數字模具2.0時代,使之加工生產過程速度更快。

        在日前舉行的「打造凈零時代競爭力論壇及特展(NET ZERO Day)」上,工研院也發表于積層制造所需「特用合金粉末試量產/驗證技術平臺」,透過合金材料設計與制作、氣氛控制、粉末粒徑控制以及造粒控制技術,達成高流動性合金粉末制備,并提升粉末真圓度與致密堆積度,降低燒結后合金之收縮率,維持產品的精度。

        同時針對不同粉末成形及其后制程技術,提供符合該制程之粉末形態,建立各制程參數,并進行微結構、物理和機械性質分析,以建立較佳的制程參數,進行金屬材料熱加工模擬技術;加強技術差異化,提供量產前的特用合金粉末設計開發、高質量粉末制作、粉末粒徑控制、制程參數開發、粉末材料性能驗證所需的Total Solution。

        圖片.png

         
        圖3 : 工研院引進Gleeble 3500熱加工仿真系統,仿真金屬材料之高溫性質測試或制程(source:research.unsw.edu.au))

        其中,在金屬材料熱加工模擬技術方面,工研院使用Gleeble 3500熱加工仿真系統仿真金屬材料之高溫性質測試或制程,由于采取電阻式加熱的速率高,可同時快速改變溫度與變形速率,進行單道次或多道次、單一或變化溫度的熱加工(拉伸、壓縮)或熱處理制程模擬;測試效率高,可降低測試材料消耗,縮短制程研發時間。

        奧奔麥引進積層制造CAM模塊 形塑完整流程鏈
        此外,現由奧奔麥科技公司(Openmind)所引進的3~5軸高階CAD/CAM系統軟件hyperMILL ADDITIVE Manufacturing,也因為可直接獲得德國總部支持先進制造技術、資源共享,強調不只賣軟件,還可透過后處理器與客戶端任何等級的工具機CNC控制器進行安全聯機。

        既有別于其他金屬積層制造采取雷射逐層燒結或熔合粉末材料的PBF制程,僅適用于平面。而是專注于輔助經過噴嘴送入粉末或線材,并利用雷射或電弧熔化的DED制程,可應用于任何平面或自由曲面;或是于合適機臺上添加材料,依照相同設置完成DED Hybrid machining混合加工。

        分別針對航天、汽車、模具、能源、生醫等產業需求,在2D/3D空間中控制不同材料應用的種類組合;透過hyperMILL同一軟件接口編輯、仿真和產出程序,以輔助五軸工具機加工如倒鉤區域、異型冷卻管路等,特別復雜的零件幾何形狀,減少因大量刨除工法而浪費的材料,且具有主動防撞功能;進而靈活更新或修改、優化零組件設計版本,甚至在原有材料上增加不同特征、材質,以修復損壞的零組件。

        同時管理雷射控制指令和技術參數,形成各種格子/網格策略,可以單獨微幅控制進給方向和角度、余量重迭、應用厚度,自動計算應用區域的刀具路徑,防止在同向重復堆棧過程中,造成材料遭受過多剪力而易脆;以及選擇連續或間斷供料,避免因過度集中起始點過熱。

        圖片.png

         
        圖4 : 奧奔麥科技公司目前專注于雷射積層制造DED制程,并透過單一軟件hyperMILL ADDITIVE Manufacturing完美整合設計、分析、制造流程鏈(source:source--designworldonline.com)

        藉此可在原本基板或零組件素材上,透過焊接組(混)合材質、特性的材料而創建零件;逐步添加各種復雜功能,例如再經過銑削,強化剛性、硬度抗磨損。進而添加其他幾何特征到現有零件上并重新加工,以靈活應對設計變更;通過額外添加的材料層,來強化某些區域的零件,或者是針對性改變其表面特性或屬性。還可結合工業機器人、機上量測修復和返工損壞區域,例如沖壓模具磨損的切削刃,或是再次翻新整修渦輪葉片、模具等零組件等,不必拆卸送修而影響精度。

        奧奔麥科技公司AE經理李瑞勝進一步指出,現今積層制造零組件面臨的挑戰,包括:對于外觀須精準加工特征和曲面,以提高表面光潔度;待完成加工復雜工件或內部空洞結構后,還須規劃移除支撐結構,或不必要的刀具路徑。

        若能將之完美整合到hyperMILL設計→分析→制造流程鏈中,在設計時間就會有各種接口接口(interfaces),用于導入模型和積層制造素材數據,并加入CAD模型與真實夾持狀況的最佳擬合(Best Fit)解決方案,在單機或多站積層制造時,經過夾緊/固定、對齊和檢查復雜工件、定義實際的NC原點,與CAD數據確保一致性。

        進而在制造階段生成最佳NC程序、調校CNC數控系統,針對難以到達的區域執行2,5D、3D和五軸綜合加工策略,以及模型和積層制造素材的主動仿真、防干涉或碰撞、空(過)切等檢查功能,優化積層制造與五軸切削加工路徑,實現精確加工,控制殘料位置,減少不必要浪費。最終在機上量測階段處理CAD數據(printed stock),反饋到hyperMILL軟件檢查加工特征的尺寸和方向,并使用3D點量測對于積層制造零組件的各區域進行表面質量檢查。

        奧奔麥甚至還提供了Teamviewer軟件,以便協助設計部門工程師進行居家作業,隨時更新軟件版本、延伸應用模塊,與現場操作人員聯機變更設計;只要得知刀具參數、工件擺放位置及坐標原點,就能更精準模擬實機上線狀態,自動計算出最佳刀具路徑,預估加工時間,提升質量和效率。

        歐特克結合衍生式設計 提供積層制造平臺應用服務
        然而,由于現今所有的市售軟件,幾乎沒有任何一套可100%涵蓋所有功能,即使有也是天價。惟若能在關鍵環節選用正確的方法或是工具,才是真正完善的制造解決方案!美商歐特克公司(Autodesk)旗下的云端完善生態系Fusion360,便相當符合此當今趨勢。

        隨著近年來疫情反復爆發,迫使企業居家工作、遠距開會等零接觸形式已成為常態,導致各部門的協同作業模式也出現改變。「當工程師不再待在辦公室或產在線時,產品從分析、設計、制造等各階段數據共享也會比過往更加嚴峻。」

        目前已有許多企業開始導入,改善并加快設計流程,同時須導入合宜的工具或平臺,才能真正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效。Autodesk的Fusion 360云端平臺多年來發展至今,向來都是基于云端去開發各種功能,進而整合了CAD/CAM/CAE系統軟件。

        一旦有必要整并各種工作流程,即可選用Fusion 360在線CAD軟件,包含AutoCAD、Inventor;CAE軟件領域,則有Nastran in CAD、MoldFlow;以及屬于CAM軟件的PowerMill、Inventor Cam,可讓每個生產環節都有相對應軟件可提供客戶,并帶來衍生式設計及Fusion Team等全新功能。

        例如在設計部門中,工程師就可以透過完善的建模功能,或是衍生式設計預先設定限制條件,再透過Autodesk的云端服務器運算分析上傳的數據,朝著特定方向來為客戶找出成千上百萬種方案,使用者只需要利用篩選器,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最佳設計解」,就能往下延伸工作,不像傳統地端設備占用CPU運算、內存資源且耗能,省去大量時間及成本。

        接著經由Fusion 360保存檔案,利用CAE功能來分析、驗證;待延伸到了CAM制造接口,無論是增材或減材制造,Fusion 360的CAM軟件都能勝任仿真機臺動作和加工路徑。且因為后者具備完善的車削、3~5軸銑削和積層制造功能,即使需要再行產品設計變更,也毋須切換軟件。現場操作人員只要透過Fusion Team來傳遞訊息和共享最新版本CAD/CAM/CAE數據,在家上班的設計人員就可以馬上修正、變更,提高整體生產效率與質量,讓公司能藉轉型數字制造得到最大好處!

        未來Autodesk也不排除導入人工智能(AI)技術,利用累積數據建立模型、云端計算力,讓使用者、廠商加速找出最佳解;進而將之相關參數定型化,產生自動化流程并通過驗證,方便其他人不必再重新搜尋或輸入參數,將有助于提高模擬分析驗證的效率和精度。

        圖片.png
         
        圖5 : Forge平臺可以接受任意一家廠商或是友商的MES、AR/VR等數據,符合近幾年來相當推崇的AnyCAD概念,得以讓Autodesk用戶藉此開發的各種平臺及軟件功能,享有非常高的自由度,(source:Autodesk)

        Autodesk在近年來持續推廣積層(增材)制造解決方案過程中也發現,經常有客戶選擇與性價比極高的Fusion360衍生式設計串聯整合,從減少材料用量與找到產品最佳結構的方向考慮,提供更多樣化設計優勢。

        例如歐洲航天制造龍頭AIRBUS,便透過Fusion360的衍生式設計來優化無人機結構,確保在減重50%的情況下,仍然保有相同結構強度,更能提高生產效率。也有通用汽車(GM)工程師在設計汽車座椅支架的階段,導入Fusion360的衍伸式設計與增材制造,使之產品減重40%、提高結構強度20%。

        面對當前遠距離、居家工作等上班模式,Fusion 360還可以透過賬號授權模式,取代過往一機一用戶的License授權模式,讓用戶得以隨時隨機,跨裝置登入使用;以及透過Fusion Team共享數據,比起過往透過USB傳遞或e-mail發送數據來得更安全、有效率,不必擔心公司運作可能隨時中止,用戶也可以透過Fusion Team來讀取團隊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Autodesk還有另一個開源平臺Forge,可以接受任意一家廠商或是友商的MES、AR/VR等數據,這也是Autodesk近幾年推崇的AnyCAD概念,得以讓Autodesk眾多用戶,都能藉此在Forge平臺上開發各種平臺及軟件功能,整合不同軟件間的工作流、營運價值鏈,促使平臺間的串連性與客制化程序可以有非常高的自由度,更為符合使用者開發需求!

        原因即在于Forge平臺能做到完整的可視化,將Inventor建立的工具機設備模型與Revit建立的工廠實景,一起匯整至Forge進行整體產線的可視化開發及評估,能讓企業在購買工具機設備前,可以很快速了解設備與自家工廠是否吻合,也能清楚掌握整體的產線狀態,省下高額成本與避開風險。

        近期Autodesk也宣布參與工研院VMX公有機械云平臺商轉,不僅利用Autodesk也有類似于App Store或是Play商店的程序集,而稱之為Autodesk App Store,可以接受由各國用戶或是程序開發商、法人單位所發行的各類插件,其中Forge創建完成的工具也都是針對程序而執行客制化開發,以提高CAD/CAM/CAE整合能力及效率;進而導入國外先進制造場域累積的應用經驗、工法,刺激產業成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06/434840.htm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原市| 武汉市| 中超| 临西县| 仁寿县| 墨江| 博兴县| 阿勒泰市| 东阳市| 桐庐县| 嘉禾县| 高要市| 桃源县| 浠水县| 兖州市| 长葛市| 邵阳市| 江山市| 扎兰屯市| 延边| 邻水| 横峰县| 舒兰市| 祥云县| 双流县| 临海市| 勐海县| 祁门县| 墨脱县| 龙井市| 青川县| 平遥县| 沾化县| 宁南县| 额尔古纳市| 广南县| 囊谦县| 保定市| 灌云县| 安溪县| 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