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工研院眺望2022數字+綠色雙轉型:數字主權概念將興起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各產業及生活層面所產生的沖擊與影響,為協助各產業尋求轉型發展的方向及契機,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舉辦「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以「凈零碳排下的全球價值鏈重組商機」為主軸,于2021年11月3~12日起展開為期8天的研討活動。今(12)日研討會壓軸的「數位+綠色雙轉型」場次,探討主題為「數字+綠色雙轉型浪潮下之挑戰與展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111/429648.htm
「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的數字+綠色雙轉型場次,探討主題為「數字+綠色雙轉型浪潮下之挑戰與展望」。
人工智能(AI)浪潮襲來,從昔日討論機器類人行為思考(GOFAI)、計算機系統結構性類人回答(Expert systems)到以高質量數據深入解析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層面,不同于前兩回終究走入寒冬,第三波浪潮被視為未來可長期發展,原因在于網絡世界多年累積大量數據訓練原料,硬件運算成本降低及機器學習算法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加上政府策略支持,而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的相關運用。也帶來了法律與倫理的諸多難題。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林勤富指出,AI具體應用于各類經濟與社會活動,改變勞動模式、市場結構、與人類行動與思維,衍生出法律沖擊與倫理挑戰。除了智慧醫療、智慧運輸、智能金融、智能制造等私部門迅速發展,各國也于傳統政府職能「算法化」,如社會福利分配、戶政服務、邊境查驗、例行執法或司法輔助等面向,更透過自動化決策提高政府效能與降低行政成本,公部門的技術基礎建設、資安防護及巨量資料成為國力利基。
林勤富認為,由于AI系統仰賴大量數據數據、機器/深度學習算法,可能會強化并再制社會既存之偏見與歧視,衍生許多法律與倫理挑戰。若無法妥善應對處理,更可能因算法欠缺透明性與可解釋性等問題,影響平等權、工作權、言論自由、正當程序等基本人權之實現。而公私部門合作必須避免潛在問題產生沖突、提升優勢和處理劣勢。
林勤富建議,AI時代亟需「可信任的AI」、「以人為本的AI」、「可課責的AI」等法律框架與倫理規范,給予AI快速發展與應用分階段、分層次、適當的導引,方能有良善的數字與永續發展。然而世界各國基于文化、政治、社會、經濟背景多元,因此未能轉化成法律及倫理規則,在道德倫理價值判斷上也未達成共識且無調和的準則,形成全球治理的挑戰,亟需框架與指引來引導良善的永續發展,后續態勢尚待觀察。
此外,現今有許多國家地區正積極投入在綠色與數字雙重轉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陳宗胤指出,歐盟執委會在2019年提出的政策綱領中,分列「歐洲綠色新政」與「適應數字時代的歐洲」兩大重點工作項目,并在2020年提出數字與綠色雙重轉型的概念,歐洲產業發展須兼顧更數字化和更綠色,才能在未來保持永續發展與競爭力。在新冠疫情沖擊下,歐盟進一步提出7500億「下世代歐盟」復蘇計劃,數字化與綠色化成為規劃重點,將目標訂為「投資一個綠色、數字且具韌性的歐洲」。
在數字轉型方面,歐盟希望數字科技的發展可以讓所有公民與企業都受惠,并且與國際伙伴一起面對大型挑戰課題。而后歐盟提出數字十年的愿景,透過數字羅盤的圖像化方式,從基礎設施、數字政府、企業與技能4個基本點展開各項目標,可見歐盟以具包容性的概念全面提升社會的數字能力,進而推動數字轉型,并且以數字主權的理念來保障歐盟的發展與基本價值。
在綠色轉型方面,歐盟在2019年提出的綠色新政,重新定位了歐盟在環境永續發展的政策框架,同時訂出2030年減碳55%、2050年達到氣候中和的目標。近期最受人注目的政策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透過對進口商品收取碳憑證費用,執委會希望解決影響碳交易體系運作的碳泄漏問題,而歐盟將內部碳交易壓力擴大到國際貿易時,對于供應鏈所造成巨大沖擊,特別是當凈零排放已成為全球趨勢的情況下,臺廠必須關注與響應后續效應。
陳宗胤指出,分析歐盟策略,數字轉型與綠色轉型已非并行線,而是相輔相成的轉型趨勢,響應疫情沖擊帶來的全面性變革,以此趨勢未來將從內部市場擴大到國際貿易,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到供應鏈,臺灣產業以外貿為導向,宜關注發展策略。
近年來數字轉型政策已成為各國政策核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王寶苑以德國的數字化為例,指出在各國推動數字相關政策計劃中,「數字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概念開始引起以德國及法國為首的歐盟國家的高度重視。根據德國研究指出,全球前百大平臺企業中、約68%皆位于美洲、27%位于亞洲,僅有約3%在歐洲、2%在非洲;國家數字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云端平臺,其供應集中在少數跨國大企業及主要分布于美國的嚴重傾斜現況,對德國及歐盟是一大警訊,其背后意義代表著平臺所有相關數據信息的使用權掌握在非歐盟的跨國企業手中。
近年來德國產官學研攜手歐盟國家啟動多項大型建置數字主權政策計劃,包括「歐洲共同利益重要計劃」(IPCEI)微電子項目,從檢視供應鏈缺口觀點,集結德、義等共29個跨國企業,公私合資聚焦投入節能芯片等五大領域40項子計劃。2021年啟動的「下世代云端基礎建設與服務計劃(CIS)」,從基礎設施之可移植性、標準化、本地化及云端平臺計算架構自主性的觀點出發,期建置一個可依歐洲規則和標準處理云端數據的基礎設施。此類計劃以德國為主導的歐盟國家,期重建對資料儲存或處理的完全控制權,減少對歐盟以外國家依賴度及彰顯其數字主權。
王寶苑指出,透過德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catech)提出的數字主權分層檢視模型,可從八個不同Level層級,涵蓋從最基礎Level 0的原料、Level 1關鍵零組件、Level 2為通訊基礎設施、再依序往上到Level 7框架性的歐洲法規與價值系統分層檢視德國(及歐盟)看到德國在這些不同領域建置數字主權的最新進展與規劃,可作為政府與企業檢視自身數字主權建置缺口的參考依據。德國政府同步于關鍵零組件、通訊基礎設施、平臺及軟件與相關法規等領域展開落實建構國家數字主權計劃,以期未來在數字世界具可自主自決、掌握技術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