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市場激戰正酣 國產機器人崛起
歷時一年有余,廣州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廣州發那科”)正式成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11/407409.htm該公司是由日本發那科株式會社(6954.T)、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各持股50%的中日合資公司。
“公司將整合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廣州和深圳兩家分公司的資源和業務,并打造集機器人銷售、展示、培訓、技術支持、加工制造及倉儲等業務于一體的華南基地,這將是發那科在華南地區的總部基地。”廣州發那科負責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之際表示,這主要出于零距離服務華南客戶的考慮。
此前發那科在廣州僅設立有辦事處,涉及客戶的機器人培訓、機器人應用等具體事宜,多交由上海公司來執行。該分公司的落成意味著,華南的機器人客戶能就近獲得對應的機器人服務。
第一財經記者看到,有多款新型機器人新品和自動化應用解決方案亮相。例如,通過“定制化生產遠程下單”系統,用戶在展臺通過微信遠程下單后,可憑借遠程監控實時查看位于上海發那科工廠柔性化產線上各工位的實時生產畫面,并能實時獲取訂單的生產進度信息,實現從定制化生產遠程下單到最終成品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制造。
受人工成本上升、政策推動刺激、企業主動求變等因素的倒逼,中國市場近年正成為機器人生產商鏖戰的主戰場。自2013年以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一直蟬聯機器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德國庫卡(KU2C.F)、瑞士ABB(ABB.N)、日本安川(6506.T)近兩年均采取了類似于發那科的舉動,以加大在中國市場的布局。
四大企業(日本安川電機、發那科、德國庫卡、瑞士ABB)愈發重視中國市場的背后,也有國產機器人崛起的壓力。
以廣東省為例,2018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產量約占全國1/5。
此前,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拓斯達”,300607.SZ)大客戶事業部總經理張朋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工業機器人成本迅速下降,中型企業自2018年開始批量化采購智能設備;從2019年開始,中小企業智能轉型的越來越多。以前購買機器人的企業可能兩年才回本,現在一年左右就能回本,所以企業智能轉型的動力也更足,意愿也更強。公司的一款機械手產品裸機價位從五六萬元降至2.8萬元,銷量十分可觀。
國內企業機器人(300024.SZ)、埃斯頓(002747.SZ)、拓斯達等為代表的機器人生產商以更具性價比的優勢正在快速搶占中低端機器人市場。相較之下,在精度、速度、負重要求高的高端機器人市場,老牌機器人企業仍掌握著絕對話語權。
投射到應用端來看,汽車、 3C等行業普遍為老牌機器人生產商所占據。這與國產機器人廠商尚未掌握核心技術有直接關系。
減速器系統、伺服系統、控制器系統被視為工業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維持在七成左右。以被外界視為三大核心零部件領域技術難度最小的控制器為例,四大家族、愛普生、OTC仍把控著七成左右市場份額。換言之,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尚沒有站到產業鏈的價值高點。但這種差距正在縮小,尤其是國內成熟的機器人產業鏈為發展機器人產業提供了基礎。
上述廣州發那科負責人士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國產機器人生產商更擅長拿著我們的裸機去提供解決方案,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能力有待提升。但國產工業機器人的進步有目共睹。”
發那科機器人華南基地將為眾多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提供機器人設備。
廣州開發區積極引進國內外重點機器人企業,形成產業集聚,打造“機器人之城”。除了積極推進日本發那科等全球機器人領先企業落戶,該區與中央大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引進了總投資10億元的中國(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以及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廣州中心。該區還建立了首個中國與以色列合作打造的機器人研究院,引進以色列的機器人企業及技術。同時,該區大力促進高成長性國內企業落戶,廣州瑞松科技機器人與系統集成技術基地、巨輪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化基地等項目均已動工或投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