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變電站技術導則
12.2.2 現場檢驗
新投運的電能計量裝置,應在一個月內進行首次檢驗,隨后的檢驗周期應參照DL/T 448的相關規定執行。
12.2.3 遠程檢驗
智能變電站宜適時實現電能表站內集中選擇校驗功能。
附 錄 A
(規范性附錄)
智能變電站體系結構
設備智能化和智能高級應用是智能變電站的兩個重要特征。
與基于DL/T860的數字化變電站按照過程層、間隔層、站控層來劃分不同,智能變電站基于智能設備的發展展望及應用功能實現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設備層和系統層(見附圖A.1),其劃分依據是功能。
未來的智能設備可能將過程層、間隔層、高壓設備本體有機融合為一體,因此,采用設備層描述更能符合、指導、引領今后變電站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智能設備的發展。
以目前簡單的對應關系看:設備層可看作對應于過程層和間隔層,系統層可看作對應于站控層。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其對應關系將越來越復雜。
智能變電站的設備層強調將傳統一次、二次設備進行有機融合,展現未來變電站設備智能化的發展方向。系統層強調信息共享、設備狀態可視化、智能告警、分析決策等高級應用功能。
系統層劃分遵循功能和應用面向整個變電站或者多個元件對象的原則,強調各獨立系統的集成。
實現系統層功能的計算機根據變電站的實際規模靈活配置,其可實現的功能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配置。
鏈接于設備層與系統層的網絡是一個示意圖。其邏輯上可能包含了過程層網絡、間隔層網絡、站控層網絡的一個或多個。其物理上可以是一個網絡,也可以是多個網絡。其復雜原因主要是受限于現有技術狀況,未來的網絡就是簡單的一層網。
附圖A.1 智能變電站體系結構示意圖
附圖A.2顯示了智能設備實現的的三個階段的不同形式:
a)屬于智能組件的保護、測控、在線檢測等裝置都是外置獨立,也是傳統的二次設備,其與高壓設備(傳統的一次設備),構成了一個松散的“智能設備”。而智能組件和高壓設備之間的橫線剛好劃出了相當于過程層和間隔層的界限,其表現形式適合現階段的變電站技術。由此可見該階段的設備層帶有明顯的過程層、間隔層痕跡。
b)在過渡階段,在線檢測設備應融入高壓設備中,主要是傳感器的嵌入,可以反映高壓設備的診斷信息,其余的組件可獨立于高壓設備外部,也可安裝在高壓設備附近。組件之間也可集成。松散的“智能設備”出現緊湊化的趨勢。該階段的設備層對過程層、間隔層開始有機融合。
c)隨著技術發展,智能組件和高壓設備進一步融合,高壓設備可以集成的組件也越來越多,最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緊湊型一體化智能設備。該階段的設備層主要考慮過程層、間隔層的一體化設計,因而使得過程層、間隔層難以分清,最終消融。
智能設備采用“高壓設備+智能組件”的模式。智能組件是各種保護、測量、控制、計量和檢測等裝置的統稱,與高壓設備相對獨立。智能組件的概念是靈活的,可以分散(一個組件一個功能),也可以集成(一個組件幾個功能);安裝方式是既可以外置,也可以內嵌。智能組件的構成,包含了傳統間隔層的設備,其靈活的配置方式符合現狀與未來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