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SSCC 2019看電源、模擬、數據轉換器、前瞻領域的技術動向
第二篇是鋰電池的保護電路,但是不是用CMOS來做,是用IGZOFET這種創新的晶體管技術,采用比較便宜的制造(fabicaiton)。它是微型的電路檢查器。這3篇論文中,這一篇是最值得推薦的,來自于日本的半導體能量實驗室(如圖1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2/396093.htm最后一篇是在TFT-LGZO存儲器上,使SRAM在速度和容量上都有大幅提升。
4.2跟人類互動、健康相關的應用技術。這方面的技術都是系統性的研究,他們在傳感器、執行器、運算、通訊上都有個整體的特征,所以發表這些論文的團隊都是比較大型的、門檻較高的,他們對應用場景有很深的理解,才能做出有創意的SoC。也有論文在人體的感官感應,例如用于人類互動的聲音活動(activity)檢測、大規模的觸覺感測、低功耗的嵌入式運動檢測系統。還有與健康相關的論文,例如超低功耗感受人體域(body-area)網絡(注:即生物信號)的電路、雙光/電層析成像(tomographic)圖像電路,以及超低功耗PPG感測等。總共有8篇論文,其中2篇來自亞洲。
其中有一篇是應邀的論文,SONY介紹他們開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家居動物機器人的開發方法,涉及SONY在過去十幾年里,怎么將處理器、傳感器、執行器、無線通訊在人工智能方面做配合的經驗,并展示了娛樂機器人平臺aibo。
另外一篇點評論文,是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所發表的。我們現在主要在人體上通訊采用什么技術?大部分都是用藍牙技術,現在跟人體的,大概是1~2Mb/s,但是功耗在10μW左右。這篇論文從題目可見,它有5Mb/s的傳輸速度,但是低于40μW,這是種超小的無線通訊技術,是通過磁場、人體作為通訊媒介的傳輸技術,叫mHBC(humanBodyCommincation),有很大的關注度。
4.3量子與光子技術。共有8篇論文,其中3篇來自亞洲。量子和光子技術在通訊和數據安全上都有很重要的應用前景。
其中一篇論文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大學Amherst分校與Google、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聯合發表的,題目是《A 28nm Buck-CMOS 4-to 8<2 mW Cryogenic Pulse Modulator for Scalable Quantum Computing》。如果做量子運算,電路必須要在超低溫工作,例如在3K這樣的極低溫工作,用傳統CMOS來滿足應用是非常困難的,此論文只需要小于2mW的低溫脈沖調制器,在28nm制程上實現。所以這個技術給未來的量子運算在CMOS上實現提供了探索。
參考文獻:
[1]迎九.從ISSCC2018會議看電源管理的五大創新.電子產品世界,2017(12):77
本文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電子產品世界》2019年第1期第21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