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上半年最賺錢的傳感器公司然來是它們!
航天機電2018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3.41億元,同比增加26.2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虧2,386萬元,虧損原因主要系公司光伏業務產生經營虧損。公司雖加大了技術投入和生產線改造力度,并采取了降本增效的管理措施,但成本控制進度仍落后于市場產品價格下降速度。航天機電是中國首家以“航天”命名的上市公司,主要業務涉及新能源光伏、高端汽配和新材料應用產業,擁有五家高新技術企業和七個國家級、省市級技術研發中心,是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化的重要平臺。
航天機電新能源光伏產業主要從事硅片、電池片、組件環節的技術研發、制造以及銷售,電站投資、開發、EPC建設,目前該產業已經形成了“硅片、電池片、組件制造—銷售、電站授權—EPC—電站出售”的經營模式。公司擁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和知名度。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大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儲備,持續升級改造高效電池片及組件產線,但與行業領先企業相比,在技術和成本等方面仍存一定差距。此外,受“531新政”影響,國內電站開發難度加大,由于資金沉淀較大,公司現有光伏電站商業模式已不再符合公司未來光伏發展規劃,公司將逐漸調整電站經營模式。
航天機電公司汽車熱系統業務通過國際并購整合,已經成為全球主要供應商,并躋身全球熱系統業務供應商前十名。公司汽配產業主要為整車廠商生產配套空調熱系統、EPS、傳感器、電器控制器等產品。自今年1月完成了eraeAuto51%股權項目交割后,愛斯達克與eraeAuto整合協同效應逐步顯現,進一步促進了公司汽車熱系統產業發展,公司已成為全球汽車熱交換系統主要供應商之一。
航天機電主要從事車用空調、傳感器、電機、控制器、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電池組件及光伏電站系統集成;車用空調、傳感器、電機、控制器等汽車電子系統產品;特種高壓氣瓶、航天復合材料結構件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下屬各公司先后通過了TS16949、ISO9000等標準的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國外CE和TüV、UL產品認證等,旗下品牌享有國際國內市場盛譽,與眾多世界知名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航天機電的產業涉及高端汽車零部件、新能源光伏、新材料應用等三個領域,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汽車空調器、車用電子產品、多晶硅產品、太陽能電池片、組件及建筑一體化系統、特種高壓氣瓶、復合材料制造應用及衛星應用等。

七、士蘭微
據士蘭微微信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公司營業總收入為14.37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10.70%;公司營業利潤為6,165萬元,比2017年同期減少32.63%;公司利潤總額為6,200萬元,比2017年同期減少31.84%;公司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531萬元,比2017年同期增加12.90%。士蘭微子公司士蘭集昕公司8英寸芯片生產線在報告期內尚未達產,固定成本相對較高,仍有一定數額的虧損。
上半年,士蘭微集成電路的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減少2.5%,公司集成電路營業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LED下游市場波動的影響,公司LED照明驅動電路的出貨量有所下降。公司已加快調整產品結構,預計三季度公司LED照明驅動電路的出貨量將恢復增長。公司加快MEMS傳感器產品在手機市場拓展的步伐,目前已有多家手機用戶使用公司MEMS傳感器產品,預計下半年MEMS傳感器產品的出貨量將顯著增加。公司IPM功率模塊產品的出貨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已覆蓋國內主要的白電整機廠商。公司分立器件產品的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26.67%。分立器件產品中,MOS管、肖特基管、穩壓管、IGBT、PMI模塊、快恢復管等產品增長較快。分立器件產品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公司8英寸芯片生產線產出的較快增長。
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士蘭微)1997年成立,坐落于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專業從事集成電路芯片設計以及半導體微電子相關產品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現在的主要產品是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產品。公司持之以恒地專注于技術的提升、團隊的建設、管理的完善、市場的開拓、運作模式的創新,得益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士蘭微電子在中國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其技術水平、營業規模、盈利能力等各項指標在國內同行中均名列前茅。
2003年1月,士蘭微電子投資建設的第一條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投入運營,標志著在芯片設計與制造結合的模式上向前邁進了一步,期望在半導體芯片的特殊制造工藝上取得突破,帶動公司新的產品線的發展。2012年11月,士蘭微研發成功第一顆MEMS慣性加速度計電路SC7A30;2013年8月,士蘭微電子推出第一顆三軸磁傳感器電路SC7M30。士蘭微電子目前的產品和研發投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領域,應用于消費類數字音視頻系統的集成電路產品,包括以光盤伺服為基礎的芯片和系統、單芯片的CD播放機系統、MP3/WMA數字音頻解碼等系統和產品、數字媒體處理SOC等產品。基于士蘭微電子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的雙極、BiCMOS和BCD工藝為基礎的模擬、數字混合集成電路產品,這些產品包括高性能的電源管理電路和系統、白光LED驅動電路、各類功率驅動電路等。基于士蘭微電子芯片生產線的半導體分立器件,如開關二極管、穩壓管、肖特基管、MOS功率晶體管、瞬態電壓抑制二極管等產品。
公司主營電子元器件,擁有電阻傳感器技術,公司推出了全橋驅動單相無刷風扇驅動電路―SD1561,該電路集成了堵轉保護,自動重啟,轉速檢測(FG),鎖定檢測(RD)和6V穩壓輸出等模塊;并可以根據外部熱敏電阻感應環境溫度實現自動調速功能,具有低噪音、高效能和高可靠性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電腦的CPU、顯卡、機箱等冷卻風扇的驅動。該電路設置了PWM調速功能,一種方式可以根據溫度傳感器、熱敏電阻等測量到的被散熱設備的溫度及設定的溫度-轉速特性曲線來自行調節風扇轉速,另一種方式可以通過間接PWM輸入來調速。
八、紫光股份
8月,紫光股份發布了2018半年度財報,紫光2018年上半年營收達到224.44億元,同比漲33%;營業利潤為14.68億元,同比漲17%。紫光在今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營業利潤、產品業務、研發投入等方面,均較去年同期實現了雙位數百分比的強勁增長。其中,研發投入為15.81億元,同比增長19.74%。財報顯示,該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33億元,同比下降8.5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的凈利潤為5.84億元,同比增長13.58%。
公司持續聚焦新城市產業云和私有云建設,加大核心產品技術及新一代IT技術應用研發投入,加強行業市場拓展力度,加深與生態伙伴合作,以“平臺+生態”的模式,進一步整合公司在IT基礎架構產品、集成系統及軟件平臺、行業解決方案、系統集成、運營維護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夯實融合行業生態應用的端到端交付和服務能力。在研發上,公司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引擎,在北京、杭州、南京、合肥、鄭州、成都等地設有研發中心;擁有多支具有豐富經驗和優秀技術能力的研發團隊,研發人員占公司總員工人數超過30%,其中控股子公司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研發人員占比超過50%。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大在云計算、大數據、信息安全、物聯網、存儲、行業應用等方面的研發投入,數字化技術創新貫穿從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平臺解決方案到數字化應用解決方案多個層級,不僅形成了豐富的產品線,并且推出了眾多國內技術領先的解決方案,以持續創新引領市場應用。目前,公司專利申請總量已達到8,800余件,90%以上為發明專利,其中云計算相關專利超過800件,移動互聯網相關專利超過5,000件,大數據相關專利超過300件,大安全相關專利超過1,000件。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是主營信息電子產業的高科技A股上市公司(簡稱紫光股份)。1988年,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成立,這是清華大學為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成立的全校第一家綜合性校辦企業,也是紫光的前身。1993年,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更名為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確立“紫光”商號。1999年,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發起設立清華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1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曾創高106元股價,成為中國股市百元股王。2006年,清華紫光順利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并更名為紫光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紫光股份“UNIS”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紫光源自清華,依托清華大學的綜合性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健康可持續發展,目前年產值已超過70億元。紫光已成功培育了連續15年國內銷量第一的掃描儀產品,以及軟件集成、智能交通、現代服務業、新型圖文服務等多類業務,并打造出紫光數碼、紫光軟件、紫光捷通、紫光圖文等一批優質產業公司和中外合資企業。紫光股份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歷年入選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曾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創新獎等上百項獎勵。2014年紫光股份入選中國夢50科技公司。
紫光集團是通過其下屬的海外分支機構,以海外融資的方式最終實現了并購。而在此次收購中敗北的是上海浦東國資投資公司——上海浦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2013年9月,浦東科投曾向銳迪科提出報價。此次收購公告中顯示:“根據銳迪科特別股東大會2013年12月27日批準的并購協議,銳迪科發行在外的普通股將被全部注銷;作為收購對價,每股普通股可獲得現金3.0833美元,每份ADS(相當于6股普通股)可獲得現金18.50美元。”
紫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趙偉國先生表示,“銳迪科和已經進入紫光集團的展訊通信在技術和產品上的有效協同,將顯著提高中國企業在全球移動通信芯片領域的市場地位。銳迪科與展訊和紫光集團一起,將在新的高度上開始新的創業。我們期待著與銳迪科優秀的管理團隊和員工隊伍緊密合作,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九、科陸電子
2018年上半年,科陸電子實現營業收入19.71億元,同比增長29.25%,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6,462.21萬元,同比下降52.05%。在流動性趨緊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公司立足智能電網主業,堅定積極拓展儲能等新能源業務的戰略發展方向,逐步剝離光伏電站等資產,大力推進各業務板塊工作,繼續優化各項管理工作,持續開展降本增效工作,各項業務穩步發展,但由于投資收益同比減少,且投資項目同比增加造成融資規模增加、財務費用上升,導致本報告期業績同比有所下降。
科陸電子的經營戰略是聚焦核心主業,化繁為簡,做強做大,將公司打造成世界級能源服務商。科陸公司是由國家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成立于1996年,專業從事用電管理系統、電子式電能表、標準儀器儀表儀表及軟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經過十年的努力,公司已成為中國高科技電力設備的領先企業之一,用最先進的技術鑄就最穩定的品質、將最具價值的電力設備帶給全球電力用戶是科陸電子不懈的追求。公司主營電工儀器儀表與電力自動化,生產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液位傳感器、位移傳感器、流量開關傳感器、速度傳感器、稱重傳感器。2007年3月,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科陸電子深圳市科陸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電工儀器儀表、電子式電能表和電力自動化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成立于1996年。公司2013年擁有近36,000平方米的研發基地和近86,000平方米的生產基地。2007年3月6日,科陸電子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 作為我國電力行業第一家設立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民營企業,2010年建立了智能電網院士企業工作站,有八名院士加盟。工作站的建立引導公司在智能電網領域前沿性的研究,同時保證了公司產品在技術上的領先性。
科陸電子掌握著本行業最先進的核心技術,是國內高端電能表產業的開拓者、國產標準儀器設備的第一品牌,曾獨立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火炬計劃等多項國家級計劃項目,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作為中國領先的電力設備制造商,自主研制了涵蓋六大領域的相關產品: 用電自動化、電子式電能表、標準儀器儀表、電力電源、無功補償、高中低壓變頻器。科陸電子擁有60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精品,其中多項產品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并取得發明專利。科陸電子分別于1997年、2001年、2004年在高級電測量領域、電能計量領域、用戶電能負荷管理領域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國內首創、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依托已是“深圳市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中心,堅持走產、學、研發展之路,與國內多所名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從源頭上保證科陸電子研發的前瞻性、創新性和連續性。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科陸電子不忘產業報國,結合自身行業領頭地位和技術優勢,多次積極參與國家、行業標準的起草,帶動了整個產業及產品的技術提升,突顯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
十、華工科技
8月30日,華工科技公布了上半年財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27.42億元,同比增長35%;歸母凈利潤為1.18億元,同比增長2.55%;稀釋每股收益為0.18元,同比下降10%。華工科技表示:2018 年上半年,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全球貿易摩擦升級,國家通過減稅降費,提升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持續加強經濟結構優化,推動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協調性不斷增強,支撐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不斷積累增多,為全年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圍繞“積極發展,有效管控”的經營思路,以增長為目標加大對戰略機會投入,聚焦重點行業,培育產品領先能力,在行業應用上進一步聚焦,業績穩步增長。
傳感器業務方面,華工科技在智能家居領域,智能化趨勢和行業“品質革命”,帶動傳感器需求呈指數增長。公司始終把握市場趨勢,走在行業前沿,在進一步鞏固白色家電優勢地位的同時,深耕細作小家電市場,在廚用電器高溫傳感器和燃氣灶防干燒溫度傳感器領域搶占市場先機。公司在國內率先進入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領域,覆蓋60%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報告期內,新能源汽車業務同比增幅達到175%。公司堅定不移地實施國際化戰略,重點開發全球開利、三電及伊萊克斯等新項目,國際市場銷售同比增長超過100%。
華工科技成立于1999年7月28日,2000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是華中地區第一家由高校產業重組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注冊資本8.91億元。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863”高技術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十一·五”科技計劃(激光技術)項目承擔單位。2000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是華中地區第一家由高校產業重組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下屬華工激光、華工正源、華工高理、華工圖像、海恒化誠等骨干企業。公司主營激光器、激光加工及成套設備。其子公司華工新高理(控股94.44%)生產的傳感器市場占有率較高。
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工科技)是經湖北省體改委“鄂體改[1999]85 號”文批準,由華中理工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作為主發起人,聯合華中理工大學印刷廠、武漢鴻象信息技術公司、 武漢建設投資公司、華中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公司、江漢石油鉆頭股份有限公司五家企業, 以發起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9年7月28日在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公司總股本為8,500萬元。
華工科技的經營范圍包括:激光器,激光加工設備及成套設備,激光全息綜合防偽標識,激光全息綜合防偽燙印箔,激光全息綜合防偽包裝材料,激光全息圖片制品,全息標牌,全息模壓,電成型技術,電子電器,電子元器件,光器件與光通信模塊,光學元器件,計算機軟件與信息系統集成等技術及產品、材料的開發、研制、銷售,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生物醫藥制品的開發,研制,技術咨詢,技術服務;自產產品及相關技術的出口業務;家用電器的銷售及維修服務;經營生產、科研所需的原輔材料、機械設備、儀器儀表、零配件及相關技術的進出口業務;進料加工和“三來一補”業務。
未來5年,中國傳感器企業迎來更大的增長機遇
傳感器技術是一項當今世界令人矚目的迅猛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之一,也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與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構成信息產業的三大支柱之一。正是由于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和投入開發,傳感器發展十分迅速。目前世界上從事傳感器研制生產單位已超過六千多家,美國、歐洲、俄羅斯各自從事傳感器研究和生產廠家千余家,日本有近千余家。

2018年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的傳感器上市公司也即將發布2018全年的財報數據,屆時可以與筆者整理的上半年數據作對比,發現一些行業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家從事傳感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其中從事微系統研制、生產的有50多家。同時,傳感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工業自動化、農業現代化、航天技術、軍事工程、機器人技術、資源開發、海洋探測、環境監測、安全保衛、醫療診斷、交通運輸、家用電器等。
我國傳感器行業發展始于20世紀50年代,但直到1986年“七五”開始進入到實質發展階段,真正起步時間較晚,高端傳感器技術和歐美有差距,未來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據相關機構數據統計,201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為995億元,同比增長15%。2016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了1126億元,同比增長13.2%。截止到2017年末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增長為約1300億元,預計2018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1472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2.13%,預計到了2022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2327億元。
中國的傳感器應用很廣泛,而且有很好的應用和生態基礎,這是一大優勢,隨著物聯網、工業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和突破,未來隨著落地應用的增加,中國的傳感器市場也將迎來爆發期,國內的傳感器企業也會有很好的營收增長和發展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