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年賺31億美金,醫療機器人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用機器人替代醫護人員,已不是神話,國產醫療機器人開始頻繁刷起“存在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2/395495.htm外科手術中,天智航的“天璣”第三代機器人能輔助醫生開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手術,讓患者的軟組織損傷更小、出血量更少、恢復更快,并減輕醫生疲勞。
讓多數人“聞風喪膽”的胃鏡檢查,現在患者只需吞下一粒膠囊,在胃里變成“機器人”進行螺旋式掃描,將圖像實時傳輸至醫生電腦,便可快速完成。
在醫院門診部,科大訊飛的“曉醫”在全國近100家醫院“上崗”,為患者提供預約掛號、問詢服務、智能導診、路徑指引、報告查詢等多種功能,為醫院分攤導診工作。
院內物流場景下,鈦米研發出國內首款可駛入手術室的物流機器人,在幫助醫生運送物資的同時,也實現院內物流的精細化管理。
在配藥室,也有機器人自動完成藥液體配置,讓醫護人員免于與藥劑發生接觸,避免藥液污染和人員受傷。
醫療機器人,這個原本只存在于科幻小說、科幻電影中的神奇物種,正在慢慢滲透我們的生活,并逐漸成為新的創業和投資熱點。
據不完全統計,2014-2017年間,國內已集中出現至少100家醫療機器人創業公司,公開披露融資的超過40家;另外也有不少上市公司也在近年拓展了醫療機器人業務,如博實股份、金明精機、科遠股份、復星醫藥、迪馬股份、美的集團等;甚至還有部分工業機器人公司(優愛智能)或醫療器械公司(派爾特)等也延伸了醫療機器人方面業務。
在多家企業布局的背后,是醫療機器人巨大的市場潛力。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最新報告,目前全球醫療機器人(器械)市場 2014 年為 87.37 億美元,并將在 2020 年達到 179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 12.7%;而這又是個高附加值的品類,配合輔助設備和耗材,未來將形成萬億的產業鏈。在這一領域最知名的公司ISRG,也憑借“達芬奇機器人”在2017年營收達到了31億美元,輕而易舉地霸占了當前醫療機器人市場的半壁江山,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更多信心。
基于此,本文想討論清楚幾個問題:
造富神話“達芬奇”為何能最早做大?有什么值得借鑒之處?
哪些要素把醫療機器人推上風口?
應該如何去切這塊市場蛋糕?
在中國,我們如何尋找下一個“達芬奇”?
“達芬奇的神話”是如何創造的?
在醫療人的眼里,“達芬奇”是一個“業界神話”。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美國研發的外科微創手術機器人,它早在1999年就被推出了,而同類競爭者要比它晚幾年甚至十幾年。
為什么說達芬奇機器人是手術機器人界的霸主呢?它從上市到今天,壟斷市場二十年,行業第一的地位一直未被撼動,至今仍保持著高達70%的毛利率、30%的凈利率,總市值接近600億。
根據2017年的數據,達芬奇機器人在全球共銷售或租賃4149臺,市場份額遠高于其他競爭者,高價壟斷著市場。
2006年,手術機器人還是一個新奇又稀罕的事物。那年,北京的301醫院引進使用了第一臺達芬奇機器人,開啟了“達芬奇”在華十年的征程。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市場都被它高價壟斷著。它的價格在國外約1000萬元一臺,而在國內則能賣到2000萬左右。
直到最近幾年,國內技術逐漸成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產機器人加入市場競爭,才讓局面稍微有所改變。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圖片來自官網)
那么,為什么達芬奇機器人能做到行業霸主呢?我們試圖總結幾點原因,以期待下一個達芬奇現象出現。
首先,它上市的時間很早,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第一批手術機器人,具有先發優勢。1997年,第一個被FDA批準的手術機器人,“扶鏡”機械手AESOP,在美國面市;隨后,1999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就被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研制出來了。美國可以算是手術機器人的發源地,最早的這批玩家都是從美國出來的。
其次,它能滿足對減小創口、提高手術精確度、縮短手術時長的需求。手術機器人比人工有較強優勢,手術機器人主要是協助醫生進行外科手術,它一般由控制臺、操作臂、三維成像平臺組成。醫生不觸碰患者,而是坐在電腦顯示屏前,操縱機器做手術。手術機器人的優勢是比人工更為精細化,切口更精準,而且創傷更小,病人恢復得更快。它與二維視覺相比,視野可放大10-15倍,克服了傳統手術精確度差、醫生缺乏3D精度視野、手術時間過長等問題。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對于同一種手術,如果用傳統方法,則需要開腹,從胸骨一直切到恥骨,然后把患者的大腸都拿出來又全部放回去,手術的修復時間要幾個月;而如果用手術機器人,則可以只切開十幾厘米的切口,在手術完成之后僅幾天就能出院,幾周便恢復完全。
第三,達芬奇機器人適用的科室多,市場更廣。它幾乎是目前手術機器人中適用性最廣的,可適用于普外科、泌尿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五官科、小兒外科等。
第四,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制勝關鍵是技術非常領先,形成了高技術壁壘。它有三個核心技術:高自由度的機械臂EndoWrist、3D高清影像技術、人機交互流暢的主控臺。可以說它是微創手術技術的領先水平。
第五,這二十年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技術仍在不斷快速更新。目前它已經完成了超過500萬例手術,在這個實踐過程中不斷優化微創手術的解決方案,以減少手術的可變性。目前,它最新的技術是新一代的集成系統和單端口功能。
其實,達芬奇機器人是西方國家機器人技術的一個典型代表。與之的情況類似的,很多西方國家的機器人技術都曾在一段時間內高價壟斷著全球市場。
究其原因,技術領先是制勝的關鍵詞。那么,技術是如何影響醫療機器人的商業化路徑的呢?
畫一個時間軸
當我們把目光放長到100年后,也許,醫療機器人的終極目標是100%替代人,搭建出一個全器械化的醫療世界。目前醫療機器人在做的事情,就是在看有哪些環節是機器人能替代人工的,有哪些環節是機器人能比人做得更好的。
這是筆者給出的一個醫療機器人的時間軸。筆者認為,影響醫療機器人商業化進程的因素很多,包括政策、需求、技術等等。因此,我們想探討一下這些要素是怎么樣影響“時間軸”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