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電視已經便宜很多了,為什么還沒打敗液晶?
目前高端的液晶技術,在產品的亮度、灰度、色域方面,都絕對的領先于大屏OLED技術。因為大屏OLED都是WOLED,是為了控制壽命和良品率的妥協的做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0/393279.htm
W-OLED(左)RGB-OLED(右)
暗部細節和色彩過渡問題不管是W-OLED還是RGB OLED都應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一個難題,對于OLED這種自發光技術來說其亮度的調節是靠PWM或者DC這種調光方式來控制就是8bit也有256級10bit的話就是1024級這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做好了問題解決做不好那就是死黑細節一團糊的結果出現。
當然OLED也有非常多的有點是液晶怎么趕也趕不上的。比如絕對的黑位,絕對的動態表現,能夠表現最純凈的色彩。
OLED與液晶都有怎樣的產業布局?
從產業端看,OLED面板產業鏈日趨成熟,加速了OLED的產能的釋放,在產線建設方面,韓國、中國大陸都在紛紛投入OLED面板的建設,LG DISplay、京東方、華星光電、夏普等已加入OLED建設陣營,投資都在千億級別。品牌方,除了三星、TCL、海信之外,大家都推出了OLED電視。
不過液晶電視是每個品牌都有的。傳聞,三星正在研發QLED與OLED合體的QD-OLED技術,并運用在大屏電視上,海信和TCL也有相關的動向證明他們對OLED也是十分感興趣的。隨著市場的成熟,相信也一定會加入進來。
不過主打性價比的互聯網電視,一方面他們品牌定位難以出售這么高價格的OLED產品,另一方面,他們想要壓低OLED電視價格,LGD也原意給他們供貨來打斷市場的平衡狀態。雖然多品牌都身在OLED,整個大屏OLED面板的統治權還是在LGD手里。
國產OLED有沒有希望?
雖國內已經緊鑼密鼓地布局OLED面板的生產線,不少LCD 面板廠商也轉型OLED。但與LCD產業鏈一樣,OLED面板產業鏈較長,設計零部件、產品多,技術路線多元。而其上游產業鏈,也就是原材料(ITO 玻璃、有機發光材料、驅動IC 等)這一環節話語權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國內幾乎一片空白。

由于技術門檻更高,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混晶)、光學模片等上游原材料的供應權基本掌握在海外廠商手上,國內能實現規模量產的原材料不多。日本廠商Tokki 和Ulvac 在蒸鍍等關鍵設備領域占據絕對優勢,而在材料方面,出光興產、默克、UDC、陶氏等都是日、韓、德、美等國的企業掌控著各自的專利。反觀國內,雖然也有不少投資熱點放在上游產業鏈上,如發光材料的萬潤股份、IC 驅動的中穎電子,但都未能形成一定規模,更多處在摸索過河階段。
當然,OLED中游產業環節,也就是面板制造方面,目前中游的OLED 面板產能基本掌握在三星、LG、夏普、JDI 等傳統LCD 廠商手中,中國面板廠商投入的力度以及增長速度相當可觀,京東方、深天馬以及柔性屏3D 曲面玻璃藍思科技,已開始布局OLED 產線,預計在今年前后將形成一定的產能規模,有望在OLED 時代實現彎道超車。
OLED技術的下游終端競爭就更為激烈了,市場增速巨大,主要有兩部分,在大屏電視方面,定位于高端的OLED電視,很好迎合了消費升級趨勢,而隨著日系家電的退出以及國產家電TCL、創維、海信等海外影響力的增加,終端發力刺激供給側的發展還需要看國內電視廠商的投入力度。
總結:當OLED電視拼命下調價格的時候,我們忽視了液晶電視也在朝著超大屏和高性價比發展。普通用戶可以選擇花8K來購買一臺國產55吋OLED電視,也可以選擇一臺國產75吋的液晶電視。當兩臺電視擺在面前時,普通用戶絕大多數情況都會購買75吋的大尺寸液晶電視,因為大屏電視帶來的震撼享受是色彩、動態、黑位那些都無法比擬的。現階段是這樣,未來會不會像淘汰crt或者等離子那樣淘汰液晶電視呢?這個還是要留給歷史的長河來解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