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鑒科技被賽靈思“拿下”,這是人工智能“教科書式”的策略?
據深鑒科技官方發出的新聞稿可以看出,自 2016 年成立以來,深鑒科技就一直基于賽靈思的技術平臺開發機器學習解決方案,兩家公司合作密切。從2017年開始,賽靈思就已經與全球其它知名投資機構一起成為了深鑒科技的主要投資者。這樣的收購可謂并不“驚奇”。
筆者曾在安創空間大賽上接觸過深鑒科技的團隊,清一色的清華系成員非常矚目,且年輕充滿活力。正是這幫年輕人在2016年4月、2017年5月、10月24日分別拿下天使輪、A輪、A輪+融資,如今又被收編到賽靈思這樣的國際巨頭麾下,這簡直是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教科書式”的戰略。
人工智能賺錢“玄學”
資本的瘋狂輸出早已讓人工智能領域吹起了不小的泡沫,也讓人們忘記了阿法爾狗打敗世界圍棋高手而讓這個概念突然火爆的瞬間。記者曾參加多次人工智能主題會議,投資者和企業創始人說的最多的就是“泡沫”二字,其實也正是泡沫才讓這個行業發展及其迅速。
產業機構預測的數據、國家政策、一筆筆融資紛至沓來。
中國電子學會公開數據顯示,2017 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超過 370億美元,預計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300億美元,年均增速達到60%。其中在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達到 56 億美元左右,預計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220億美元,年均增速接近65%。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多次提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詞,這是大數據第五次、人工智能第二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策上,中國也是高度重視,比如去年12月,工信部發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各地策略也是此起彼伏,筆者就不一一贅述。
從融資情況看人工智能的“熱情”會讓你覺得更為震撼。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芯片行業市場需求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對國內外權威機構的匯總,CB Insights、中國信通院、騰訊研究院、烏鎮智庫、IT桔子、清科研究院的報告分別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融資約為73億美元、1800億元、142億元(2017年上半年)、15.9億美元(2016年)、582億元、151.72億元(2017年1-5月),較上年增速分別為935%、63%、19%、220%、65%、83%。這幾家研究機構的數據有差異,估計是統計口徑不同,但無論統計數據來源于哪個機構,都顯示人工智能行業最近幾年獲得了巨額融資且增速明顯。
不過,在巨額融資下我們得認清這樣一個現實,《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稱,90%以上的AI企業虧損。騰訊研究院和IT桔子聯合發布的《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初步估算,截至6月份,中美倒閉企業總數已超過50家。
這就顯得非常有意思,表面風光的人工智能,賺錢成了一門“玄學”。
只有巨頭才能吃這碗飯?
目前人工智能企業大概分為三類:底層硬件、通用AI技術及平臺、應用領域。
底層硬件部分,國際芯片巨頭長期盤踞,中國初創企業很難進入。目前在GPU領域,英偉達主打工業級超大規模深度網絡加速,并于日前推出了基于Volta、首款速度超越100TFlops的處理器Tesla;英特爾主要圍繞FPGA構建產業,推出了模仿人腦的人工智能芯片。谷歌也推出了第二代TPU芯片,為自己的開源TensorFlow框架提供芯片支撐。
除了這些國外的芯片行業巨頭,在AI芯片領域國內還有眾多的初創公司,如中星微、寒武紀以及西井科技等,但在產業布局能力和研發實力方面還遠不足以匹敵國外芯片巨頭。
在平臺端,大型云計算公司正在加緊努力,以確保它們能夠滿足由人工智能驅動所產生的巨大需求。亞馬遜——微軟——谷歌和IBM將會繼續把這一項業務排除在外。當然國內大規模的云計算參與者也值得關注,不過都是體量很大的企業。
算法方面,谷歌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司,它吸引了最優秀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在研發領域的花費相當于一個小國家的GDP預算,并坐擁包含數十億用戶服務信息的最佳數據集。這種砸錢力度,初創企業只能瑟瑟發抖。
要不在應用領域來一次顛覆式的發展吧?但是下面這四個要素就讓初創企業非常頭疼:(1)龐大專業的數據培訓集,(2)領域知識,為他們提供深入了解某個領域的機會,(3)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雄厚人才支撐以及(4)雄厚的資本,為快速增長提供資金,那么他們將取得成功。
巨頭籠罩下的行業,初創企業還能怎么活呢?
正如筆者開頭所說,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被巨頭收購似乎成了一種教科書式的典范。科技巨頭對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也是胃口大開,據6月份的一篇外媒報道,人工智能領域,谷歌已經完成14筆收購,蘋果13筆,Facebook 6筆,亞馬遜5筆,英特爾5筆,微軟5筆。
變現難的情況下,找個好爸爸是否就是行業內初創企業最終的歸宿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