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那么,各位親隨著阿明的分析評論,先來了解一下這34家中國公有云廠商在2017年的發展狀況吧,然后再看一下文末的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的榜單情況。或許,你會有所新的發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6/381619.htm阿里云 112億元
2018年2月1號晚間,阿里巴巴公布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阿里云保持持續強勁的增長,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4%到35.99億元。2017年累計營收突破百億,達到112億元。這是國內首次出現百億規模的云計算服務商,并在亞洲市場上保持領先優勢。
阿里云的收入公布出來的數字就是超過了100億元,按照業內人士的分析以及阿里云日常業務的增長速度來看,基本可以估算到:110億元左右。當然,之于100多具體多少數字,其實并不是非常重要,因為,在阿里云之后的其他公共云供應商的收入與此差距非常大。因此,100億后面的十位數與個位數到底應做什么,對于公共云標桿企業來說,就顯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中國聯通 110.2億元
首先看到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聯通實現營收2748.29億元。同比還是增長的,不過2017中國聯通最大的看點是混改。
中國聯通發布公告,宣布其董事會提前換屆,此次中國聯通新增的13名董事會成員中,包括了BAT三大互聯網巨頭,分別為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盧山以及百度董事長、創始人李彥宏。
中國聯通云表現如何呢?依托整體的資源和架構,從聯通財報可以看出,2017年IDC及云計算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110.2億元,同比增長16.6%;物聯網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14.1億元;大數據業務收入達到1.6億元。
按照上面的統計習慣,IDC收入也不能剝離計算,需要計入統計。因此,中國聯通的云收入與阿里云不相上下,既然阿里云沒有扣除CDN的收入那么中國聯通也不排除了,一視同仁。
網宿科技 53.58億元
在CDN領域,網宿科技還是在國內排名第一。
因為上市企業,看網宿科技財報顯示: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53.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50%;營業利潤8.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39%;利潤總額8.4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6.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2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92%。
當然,這些收入包括了CDN、托管云等業務。主體收入依然還是CDN,因為韓國CDNetworks Co.,Ltd.納入合并報表范圍,所以收入增長也就不在話下。
只是網宿科技目前還是面臨轉型危機,如果要走出CDN業務的影響絕對不可能,發展一些公有云業務又技術力不從心,只是從海外CDN業務布局來看,這并不能拯救網宿科技未來走下坡的趨勢。
因此,在保守的估計中,網宿科技遲早會鯨吞一家公有云相關的中型供應商,這樣才有可能真正走上一個轉型之路。當然,這目標可能是誰呢?大家猜猜看,謎底需要時間來揭曉。
騰訊云 45億元
騰訊云在2017年屬于高速增長的年份,具體收入數字是多少雖然沒有看到騰訊公司對外公布,但是從其財報中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2017年全年騰訊公司整體總收入為人民幣2377.6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6%。而云計算業務屬于騰訊定義公布的“其他業務",其他業務中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因為騰訊云收入雖然增長,但是對于云業務的投入比重非常大,本質上來說騰訊云應該還處于發展的布局期,不太可能出現盈利,所以將騰訊云放在了騰訊其他業務中對外公布,也就情有可原了。
可以看到公開的騰訊云業務表現描述來看:騰訊云于本年度繼續快速增長。保持在云服務垂直領域(包括網絡游戲及視頻云服務)的領先市場地位。加深了在互聯網行業的滲透力度并嬴得更多關鍵客戶,擴大了在金融服務行業和政府機關的客戶群,并切入到為超市、百貨公司及快速消費品公司提供智慧零售解決方案的業務中。
在馬化騰的評述中,對于支付、云、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定位成了面向未來的布局。在云服務方面,騰訊主打垂直領域,如網絡游戲、視頻云服務等。但是按照知情人士的分析來看,2016年騰訊云的收入就破20億元了,那么2017年翻番破40億元完全有可能,因而這里完全可以估算為45億元。為什么加上5億元呢,畢竟騰訊云計算自身收入的時候,據說是不加自集團內項目采用騰訊云的成本計算,因此,這里加上5億元其實也算是少的了。
中國電信 35億元
從可以查到的數據來預估,中國電信全年經營收入達到人民幣3662億元,在云計算領域的收入表現也是增長的。
首先2017年中國政務云服務中國電信排名第一。2017年, 天翼云踐行全國31個省市的“2+31+X”的全國云資源部署戰略,讓用戶可以一點接入,多點部署、全網服務。
搜尋財報發現:其中固網信息及應用服務收入為520.37億元,較2016年增長17.3%,主要是得益于IDC業務、云業務、大數據業務和天翼高清業務的快速發展,這四塊業務實在不好劃分,其中IDC業務+云業務是否可以占據一半呢?如果可以的達到一半那就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云計算供應商了。
但是事實上必然不會超過一半,如果可以達到一半中國電信早就將其獨立公示年收入數據了,怎么還會掛在一起不了了之呢。
但是按照2016年云收入估算17億元來看,2017年就算翻倍也不會超過40億元,但是這個收入當量與中國聯通相比似乎少了一半多,感覺還是不太正確,但事實上也就不到40億元,矯正一下,中國電信2017年云收入暫且估算為35億元。
世紀互聯(IDC+CDN+微軟Azure等)33.93億元
微軟Azure中國(世紀互聯)14.5億元
從世紀互聯2017年全年財務表現來看,凈營收總計為33.93億元。從公布的利潤數字顯示:2017全年經調整后的凈虧損為1.91億元(約合2930萬美元),上一年經調整后凈虧損為3.60億元。之前在2016財年應收在5.5億美金左右,折合人民幣35.2億元。
不過,2017年9月27日,趕在季度結束之前,世紀互聯公告稱,公司把管理網絡服務業務下面的CDN、托管區域網絡服務等業務66.67%的權益以1元價格轉讓給北京啟迪源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但是在剝離這個業務不久后就又回到世紀互聯,并進入了營收計算。不過,啟迪控股高管王世琪在2018年2月就宣布入主世紀互聯,從而被任命為公司聯席CEO兼總裁,并且啟迪控股通過其關聯投資方將持有世紀互聯約21.4%的股權,擁有約51.0%的投票權。
也就是說這一年中,世紀互聯的折騰不斷,旗下的微軟Azure業務雖然相對獨立團隊在運營可能受到影響比較小,但相對的干擾肯定還是會存在的。
如果不扣除CDN、托管區域網絡服務的收入來算,33.93億元的數字是真實的公布。那么這里是不是不扣除來自IDC業務的收入呢,從目前整體市場來看,如果要做到絕對的公共云收入計算,任何一個公共云供應商恐怕都不會答應,所以,既然大家都在私有云往公有云業務中帶,IDC業務又何必扣除掉呢。暫且講世紀互聯收入依然計算為:33.93億元。
如果按照微軟云在數據中心方面并沒有實現2017年的擴容,那么其實際收入與2016年應該差別不是很大,按照業界對微軟云在中國的整體表現良好來看,2016年估算13億元的收入,2017年估計應該在14-15億元左右,暫且估算為14.5億元。其利潤情況估算在3-4億元左右,暫且估算為3.5億元。另有傳言說Azure微軟云在2018年找了另外一家中國落地的合作公司,但是阿明與世紀互聯相關人士溝通之后確認,世紀互聯與Azure已經續簽了合作協議,目前在中國還是世紀互聯獨家授權。
華為云 32億元
正式宣告進入公有云領域,應該是2017年。
當然,之前華為云服務成立于2011年,曾經嘗試公有云,涉足私有云到正式進入公有云領域,華為云經歷了華為企業云很大一段時間到過度。那段時間里,華為在公有云的方向上找不到北,不知道該如何發展才好,方向不明,戰略不清,因而導致了華為云即使在私有云領域擁有一大把成熟硬件產品堆疊,但是也難以發揮出真正公有云的成效。
華為在2017年正式進入公有云服務領域,整合了IT產品線、2012實驗室、軟件產品線、全球公有云業務部、流程IT等等內部組織形成了華為云BU。因此,戰略明確要做華為云了,BU也成立了,未來的目標也知道是什么了。
政務云當然是華為云首先發展的領域,其次與城市為中心的云計算中心戰略布局,再次就是針對阿里云、AWS、Azure這三大業界非常有代表性的公有云構建自己的云服務產品。
當然,華為云BU確立后,全球研發投入也是驚人的全球部署了5個專注于云計算的研發中心,涉及研發人員超10000人,從研發上直接比肩阿里云的5000人。這是典型的華為作風,一旦看重某個領域,必然會不顧一切地投入重金和人力切入,直到占據重要地位成為這個領域的代表之一,甚至坐上頭把交椅。
2017年華為全年銷售收入預計約6000億元人民幣(約921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5%。在云業務方面華為云推出公有云合作伙伴計劃,2017年發展伙伴超過一千家。但是這1000家合作伙伴的數量還不錯,只是每一家的貢獻還是不夠,從華為云官方合作伙伴策略中可以看到一二。
從之前媒體曝光的華為云計算五年規劃“2020年收入將超100億美元”來看,2017年遠遠沒有達到華為云所奢望的要求。公有云的玩法和服務器、存儲等私有云玩法還是不同,如何力爭從企業級IT走過來還能兼具互聯網的基因,這將是華為云下一步面臨的核心挑戰。
不過,在2018年2月從央視財經報道,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公布了:華為云的服務從2016年底的10大類45個增加到14大類99個,華為云伙伴總數超過2000家、華為云業務實現3倍增長以上。2017年,華為云銷售收入達到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2億元左右。但是這里沒有看到華為云公布利潤情況,對于剛剛進入公有云領域時間不久的華為云,其經營結果必然是虧損的。
需要指出的是,這32億元不是純粹的公有云收入,而是云收入包括了整合內部IT產品線、軟件等與云相關的技術和產品,應該是也有私有云的哦。
亞馬遜AWS中國 19億元
AWS在2017年的中國市場變化還是比較大的,來自全球的表現更為強勁。AWS全年的表現卻超出了亞馬遜的預期:該項業務2016全年營收達到122億美元,在2017年就達到了174.6億美元。增加了50億美元左右,增長了40%左右。
這里需要看看這個數據:光環新網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約40.8億元,同比增長75.88%;實現凈利潤4.36億元,同比增長30.02%;其中,云計算服務收入占比70%,也就是28億元。但是這28億元包括了AWS云計算業務、光環有云云增值和混合云、無雙科技SaaS云、中金云網私有云四個部分。財報并沒有公布具體的AWS云計算業務收入,如果能估算出來就基本上是AWS中國2017年的收入了,因為寧夏西云數據運營的AWS寧夏區域在2017年12月份左右才落地,計算收入也只能看2018年了。
那么光環新網中的AWS云計算業務收入怎么計算呢?
根據業績承諾,無雙科技2015年度至2017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3500萬元、4550萬元和5915萬元。中金云網2016年度至2018年度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計算依據)分別為1.3億元、2.1億元和2.9億元。有云部分不太可能產生利潤,并入之前就一直虧損,因此可以看出公司總利潤4.36減去無雙科技0.455億元和中金云網2.1億元后,剩余的1.8億元左右應該大部分是屬于AWS云計算業務帶來的利潤了。利潤估算出來了,那么收入到底是多少呢?光環有云年收入估計在1億元左右,中金云網年收入估計在5-6億元左右,無雙科技不太可能突破1億元暫且算作年收入1億元,那么三者總計也就最多在8億元左右。
按照全球表現,再結合中國的表現,那么2017年AWS在中國的營收應該增長的比例會超過40%,2016年的數字估算為7億元人民幣,業內有人說亞馬遜AWS中國2017年收入比2016翻了3倍。因此,2017年收入估算應該在20億元左右,保守一點可以估算為:19億元。2016年AWS盈利3億元,按照這樣的經營狀況趨勢來分析,2017年盈利5億元左右應該問題不大。
UCloud 15億元
UCloud在2017年的表現突出,業績被業內傳說早已突破了10億元。
按早2015年幾億元收入,2016年7億元估算收入,那么2017年應該翻番了,畢竟UCloud在2016產品基礎上獲得了更完善的豐富,混合云、直播云、金融云、CDN等等云計算方面的方案和產品幾乎都覆蓋了。
2017年的勢頭也非常猛,CEO親自沖在前線做單。
那么2017年年收入估計應該在15億元左右了,其數字不會比金山云少。畢竟UCloud產品布局比金山云豐富,CDN也是全球500節點的規模了。因為全球和中國本土強勢布局的原因,估計全年的利潤幾乎也是沒有的。
金山云 13.33億元
金山云在2017年也是大手筆的投入,這主要來自雷軍及其相關投資組織對云計算領域的看好。
資本市場對云的看好已經成習慣了,沒有想到雷軍對公有云的看重超乎常人。
況且還是在當前公有云市場格局基本快要形成的時候,可謂公有云行業發展的下半場才入場,遲到者如此看重也是驚人的。
驚人的重視,自然帶來了快速的切入與業務增長。為此,我們看到金山云被公布的營收數據中達到了全年13.33億元,這個數字其實相當于2016年騰訊云的基本表現,雖然當時騰訊云的收入遠超這個數字,但從整體表現狀態和發展趨勢來看卻十分相似。
當然,雷軍不是只是喊空話的重視金山云,而是采取了連續幾輪重磅的投資,從而讓金山云成為公有云領域中融資總額最高的供應商了。那么在2018年中,金山云能否形成自己更健全的生態,值得關注一下。一旦生態形成,加上資本的給力,金山云后面的發展就會更為迅猛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