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金立、魅族:危機下的自我救贖
金立:決策失誤 四重自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8859.htm對于大眾來說,金立手機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品牌。它是目前國內市場存活最久的品牌之一,擁有著深入人心的商務手機形象,但一直徘徊在國產手機排名的第八、九位。金立的發展歷程也相對溫和,沒有安于現狀,也沒有跌宕起伏,深諳營銷心得的金立以一套“推廣組合拳”闖出了一片天地。
如果說樂視代表激進,那么金立就是保守派。從產品上來說,金立的品牌定位不明確。金立手機定位從商務到山寨、到年輕化、再回到商務,包羅萬象卻亮點不多。從推廣運營上來說,金立對營銷心得過于自信。大手筆贊助熱門綜藝,簽約熱門明星代言人,以至于花費了巨額的營銷支出,帶來了相當高的風險。有消息稱金立2016和2017年間在營銷上的花費高達60億元;要知道金立2016全年營收總額為271.69億元,凈利潤僅有13.32億元,它旗下的微眾銀行股份和金立大廈總共價值才70億元。

金立手機明星定制版(圖片來源:金立)
最后致命的是,金立手機轉型時機不當。首先是功能機向智能機更迭,金立仍癡迷于電視購物與電視廣告,錯失了轉型的先機。其次是轉型年輕化,但Ov、小米等廠商早已搶先一步成功圈地,金立姍姍來遲,至此掉出了第一陣營。還有全面屏轉型,去年年底金立無視市場需求,一口氣推出了八款全面屏新機。急于求成、缺乏規劃的金立,一步步斷送了十多年的根基與底蘊,導致資金鏈斷裂、欠下百億債款,步入樂視的后塵。
萬幸的是,金立的危機并沒有樂視的嚴峻。在金立看來,破局的關鍵在于資金,采取的自救措施四部曲:裁員、融資、重組、賣身。 目前,金立工業園已經裁員約50%,最大限度地降低運營成本,先從內部節流。同時,融資及重組正同時進行,海信、TCL以及360等企業已與金立洽談合作,等待制定明確的解決方案。倘若以上自救措施都無法挽回,金立只能悲痛離場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