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3D打印現在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
最近這段時間,小編在2018第三屆廣州國際3D打印技術展覽會上,碰見了許久不見的大學同學,原以為老同學見面的場景是這樣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8530.htm殊不知社會套路深,老同學竟在一頓閑聊之后,帶著小編走進一條黑乎乎的巷子里掏出了這個東西!

原來,這是小編大學時代老師布置的作業:熟悉使用3D打印機并用PVC材料打印出一個作品,那也是小編第一次接觸3D打印技術。
這不由得讓小編對3D打印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小編特意去了解了近年來3D打印產業鏈的相關情況,以及國家對3D打印產業的政策及支持方向。
據了解,我國政府早在2013年就已將3D打印產業納入國家戰略重點發展,成為國家重點扶持項目,國內眾多城市已經展開產業化發展。
2016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制造業創新中型實施指南,2017年9月確定了22個方向,3D打印和增材制造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10月發布的《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3D打印作為重點方向。
同年12月專門發布了《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即服務型制造和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之后發布的第三個產業發展的專項行動計劃,這也意味著我國3D打印產業發展已從起步培育進入加速推廣的新階段。
3D打印技術與機器人的完美結合
Formlabs、Stratasys (與Desktop Metal合作)、3D Systems全部都推出了全自動化打印單元,可以實現連續打印,省去了人工取出零件、替換構建托盤和啟動新的打印任務的過程。
Voodoo Manufacturing公司應用了優傲的協作式機器人,使產量提高了三倍。

憑借自動化報價和連續打印,未來設計人員上傳文件后,生產過程再無需人員參與,直到產品的后處理、包裝和發運階段。
這個在技術實際上已經可行,而實際應用中尚未實施。因為雖然可以實現,但卻未必是最好的。
對于客戶滿意度來說,整個流程中有人工監視要更好,也有利于及時避免缺陷零件帶來更多損失。
3D打印技術強勢進入醫療領域
提及3D打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幫助殘疾人士打印義肢。不錯,3D打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開拓性發展就是從打印義肢開始。
時至今日,3D打印技術不僅僅能夠為現代醫療領域提供模擬手術過程的解決方案,依托于打印材料的飛速發展,3D打印技術除了可以打印出與人體相似度極高的骨骼、義肢外,還能打印各種軟組織、肌肉等可應用在人體的產品。
哥倫比亞大學工程系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具有“內在擴展能力”的3D打印合成軟肌肉。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種3D打印肌肉可以舉起重量是自身重量1000倍的物體,比人體肌肉強三倍。它為全軟機器人的開發鋪平了道路。

據介紹,這種新的3D打印合成肌肉更高程度地復制了肌肉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們本身就是一種軟機器人。
相比其他機器人,如氣動機器人,軟機器人有明顯的優勢,能進行抓握、操縱等自然運動,占用的物理空間往往比硬機器人更少。
由于在整個肌肉中分布有微氣泡形式的、帶有乙醇的硅橡膠基質,新的3D打印肌肉有一個更低的密度,其應變密度是有機肌肉的16倍。這種解決方案便宜而環保,且易于制造,提供了彈性和極端的體積變化屬性。
這意味著科學家現在能制造出類人機器人的關鍵部件,這些機器人的力量將遠遠超過人類。這些3D打印肌肉通過一根嵌入的細電阻線,由一個8V的低功率電源供電。測試表明,當加熱至80°C時,它們能擴展900%,這種膨脹收縮能力意味著它們可以執行多種移動任務。
在我國,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關節外科曾為一位84歲的患者進行了首例個體化3D打印鉭金屬墊塊修復巨大骨缺損膝關節翻修手術。術后第1天,老人就能在其他人幫助下,下床活動、行走,目前恢復良好。
據該手術主刀醫生介紹,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關節置換后,由于術后感染、無菌性松動、骨溶解等并發癥往往造成關節周圍骨缺損。
為此,該主刀醫生及其臨床應用研發團隊與國內3D打印企業合作,為患者量身定制的3D打印鉭金屬墊塊良好的貼合度和表面粗糙度完美填充了巨大骨缺損,確保了骨缺損后鉭金屬墊塊植入的初始穩定性,表面粗糙多孔的金屬骨小梁設計又可以使自體骨快速長入金屬孔隙內,從而獲得假體與自體骨的長期穩定。此外,手術的操作流程簡化,手術時間大幅縮減,并減少了并發癥,也使假體植入后的長期穩定性得到有效保證。
看完這些實例,小編不得不感慨一下,當初處在校園內實踐的我,萬萬想不到現如今的3D打印技術發展速度之快,無論是從打印材料還是跨界的結合,都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今天只是小編給您舉的幾個小小案例,后續工控小編將繼續與您更加深入的探討3D打印技術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