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品牌國有化:中國制造下的日系情節
越來越多的日本家電品牌正在淡出中國市場,雖然在大陸的合資中還持有一定股份,但是持比越來越低。日系家電正逐漸演變成帶有日系風格的國有產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8/362514.htm
日系家電的退出,是制造的退出和市場的保留。在中國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勞動力成本已經躍居世界前五。雖然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的制造業供應鏈網絡效率異常強大,但無論是地價、人力都相較前幾年都翻了好幾番,大多日本工廠都搬到了東南亞和非洲等地。
中國市場依然是日本家電企業眼中的香餑餑,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幾乎每一個家電品種,都有著巨大的增量空間。不過中國本土企業的成長讓日系家電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從獨門絕技的電子工業時代,到如今全球協作的互聯網時代,技術的壁壘正在逐漸模糊,日本人曾引以為豪的獨家配方,在龐大的協作網絡面前正在喪失它的威力,變得效率低下。中國家電制造正是在這種強大的協同力下崛地而起。
在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不得不尋求更多的合作。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品牌正在變成什么樣子。
東芝。在日本第一個造出白熾燈、電風扇、洗衣機,曾經率先全球發售筆記本電腦、DVD播放器,電腦業務曾一度占領全球最大市場份額。但如今,白電業務被美的集團以537億日元收購了80.1%的股份。同時,美的也獲得了東芝品牌40年的全球授權、超過5000項白色家電相關技術專利,以及東芝家電在日本、中國、東南亞的市場、渠道及制造基地。

黑電業務,2010年與TCL集團共同組建“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東芝持股51%,TCL集團持股49%,合約期5年。13年股權變更,TCL集團持股70%,東芝持股30%。15年續簽5年新合約,合約期延續到2020年。雖然東芝已經停止了在中國的電視機自主生產,讓TCL代工,但是東芝部分電視產品的設計研發依然還是在日本總部。
夏普。號稱是“液晶之父”的百年夏普深受重挫,最終還是被鴻海救贖,以3888億日元收購夏普66%股權。通過鴻海的資金、供應鏈優勢加上夏普的技術也工藝,夏普電視的本土化進程非常順利,夏普液晶電視在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同比增長了93%。

白電業務,富士康放手放夏普原團隊操刀,夏普空氣凈化器今年表現出了強的競爭優勢,市場份額排名在TOP5以內。夏普白電高端的形象在國人心中未減。
三洋。日系家電品牌中命運最為坎坷的大概就屬三洋了,上個世紀60年代,三洋鼎盛時期的年銷售額遠超過松下、東芝等競爭對手,是日本著名的家電巨頭。進入90年代三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維護低價銷售,開始把一部分洗衣機和電冰箱的生產委托給中國的海爾集團,被打上了“中國制造”而身價大跌。

2008年三洋被松下收購,到2009年被松下完全子公司化,這時它們已經成為了日本最大的電器廠商。三洋的業務在中國也開啟了“托管”模式,2011年三洋與國美電器簽訂了五年深度合作協議,2015年三洋又將大陸電視業務授權給長虹,合同期限為四年。
先鋒。以前一臺50吋的先鋒等離子電視定價超過4萬,是當時黑科技的代表。后來先鋒等離子事業部和松下合并,開始生產液晶電視,直到2010年8月份,先鋒考慮到中國市場的影音發展前景,決定在中國推出24寸到55寸的先鋒液晶電視,而先鋒進入中國采取由蘇寧電器獨家承銷的渠道合作模式,蘇寧承擔先鋒液晶彩電在中國的銷售工作。

日本人骨子里對技術偏執的那股驕傲,一直都讓他們覺得通過獨家的技術可以改變世界,一枝獨秀,直到現在也是。日本家電企業的信條是“好的產品才能賣掉”,而中國企業的信條是“能賣掉的就是好產品”。這讓日本的創新節奏變得很慢,在互聯網這一波浪潮中失去了先機,然后步步失利。
特別是日系品牌在應對本地市場時,反應滯后,沒有針對本土化進行適配和創新,售后服務也不到位。整體上就是不接地氣。
但是被中國企業“合資”或者收購之后,這些日系品牌反而有極大的可能復興。像夏普被富士康收購之后,憑借富士康供應鏈的優勢、龐大的銷售網絡、豐富的營銷手段,讓夏普成為了今年上半年增長率最高的合資電視品牌。

同樣的例子還有東芝,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TCL集團持股70%之后,通過TCL集團優秀的供應鏈體系(TCL海外電子目前是全球前三的代工企業)、優質的面板資源(旗下華星光電電擁有2座8.5代線,一座11代線)、全國完整的物流、服務體系(速必達、十分到家),加上東芝近百年的電視機研發、制造經驗,讓東芝電視在中國市場依然永葆長青。
還有一點很容易被人誤解,中國企業接管日本品牌之后,產品的設計研發與原本的品牌就沒有任何關系了。這顯然是一種偏見,無論是合資還是收購,原本的核心團隊一定會留在公司,產品的設計都有著日系企業一貫嚴格的規范和質量標準。
每一個收購主都有一個扭虧為盈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實現的方法是多元的。美的收購東芝家電就沒有急于讓其重返中國市場,而是穩固日本本土,擴展東南亞市場。惠而浦入主三洋通過明確的產品線劃分,弱化三洋的品牌,而強調自己的品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