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or宿命 華碩衰敗的啟示
創新者的窘境:企業越大,創新越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7/362360.htm為什么這些企業看似強大,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衰落?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就闡述了大公司為什么會倒閉,并得出結論: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場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上文中我們提到的每一家曾經稱霸一時的傳統行業巨頭,包括還有很多傳統企業實際上都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企業越大,創新越難以突破。具體表現在:
1.傳統企業按部就班的線性思維阻礙了創新業務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手機剛剛出現,既笨重又昂貴,大名鼎鼎的麥肯錫公司建議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不要進入移動電話行業,并預測2000年之前,使用手機數量不會超過100萬部,而實際上,到了2000年,手機數量達到了1億部。這個預測超過99%差錯的數字,直接導致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錯失了現代商業領域最大的一個機會。
出于同樣考慮,摩托羅拉也認為手機不會快速普及,而修建每座信號塔的成本高達10萬美元,因此提出用衛星來實現全球覆蓋的“銥星”計劃——發射77顆衛星來覆蓋全球,這個計劃最終在耗資50億美元后宣告失敗。結果是,手機的普及率逐步提高以及信號塔的建設成本逐步降低,使得信號塔的投資非常合算。“銥星”計劃這項12年跨度的巨大投資計劃失敗直接導致了摩托羅拉公司的衰敗。
2.傳統企業受到其既有業務的影響,不愿意舍棄原有成熟市場
傳統大企業相比新型企業具有更為強大的資金力量,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更大,因此也是社會創新的主要力量。但是一個企業的成功,也成了該企業發展的負擔,企業對于現有發展良好的業務做出取舍是非常困難的,更加無法做到壯士斷臂,這是人之常情。

柯達公司發明了數碼相機,但是又怕數碼相機影響了公司蓬勃發展的膠卷業務,因此又選擇拒絕了數碼相機的業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2012年破產的時候,柯達公司依然保有數碼攝影的版權。
3.傳統企業面臨互聯網的大趨勢,不能改變投資模式,導致短命
很多傳統大企業也看到了互聯網的大趨勢,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但是投資模式卻不能適應數字化的趨勢,最終拖累了公司的發展。2007年7月,諾基亞斥資81億美元收購Navteq(一家導航公司),看重的是其實體資產,該公司僅在歐洲就實現了使用實體傳感器覆蓋13個國家、35座大型城市的大約40萬公里的道路。
而2013年6月,谷歌以11億美元買下的以色列小公司Wave,看重的是它的5000萬用戶和這些用戶的共享信息,Wave并沒有自己去做傳感器的鋪設,但是其擁有的交通運動信號數量,是Navteq通過實體傳感器所獲取信號數量的100倍。
耶魯大學理查德·福斯特預計,標準普爾指數中500家上市公司平均壽命已經從20世紀20年代的67年降低到如今的15年。傳統企業在面對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生物學和機器人學等指數型技術的新生代公司時,不僅被迫與之正面競爭,而且還幾乎總是在一夜之間一敗涂地。
4.傳統企業低估了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極速下降,使新公司后來居上

數字化相關技術的發展符合摩爾定律的規律,成本下降也是呈幾何級數下降。2007年3D打印機需要4萬美元,如今一臺3D打印機只需要不到100美元;2007年需要耗資1000萬美元的基因測序工作,如今只需要不到100美元就可以完成……
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極速下降,使原本高大上的技術變得俯拾皆是,也造成了很多新公司基于這些技術的創新,不斷飛速發展,而傳統企業則行動緩慢,無法與新進公司競爭。華大基因(基因測序)和大疆(無人機)就是在其領域發展起來的后起之秀。
5.傳統企業的矩陣式決策流程阻礙了創新的速度,錯失良機
大多數大型組織經過長期運作以后都采用矩陣結構,產品管理、銷售管理、市場管理采用垂直陣型,而法律、人力資源等支持部門則是水平的,這種模式雖然極有利于指揮和掌控,但卻在責任、速度和風險容忍度方面力有不逮。每一個崗位都需要向垂直和水平匯報,時間一長,權力就會朝水平方向轉移。
雅虎本身是一家主流的網絡公司,但其運營模式卻遵循著經典的線性矩陣式組織結構,每當發布新產品或改進舊產品時,其背后的團隊就必須越過好幾道關卡,例如品牌、法律、隱私和公共關系等,而每一道關卡都需要耗費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等產品到達消費者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因為總有新進入者搶得先機。這一點連神通廣大的谷歌也難以逃脫。Google+最終發布前耗費了兩年的時間,盡管其制作水準上乘,可是等其發布之時,Facebook已經成為了霸主,錯失社交平臺的大好機會。
結語
黑莓引以為傲的全鍵盤成了它觸屏創新的絆腳石,柯達利潤豐厚的膠卷業務反而掣肘了它向數碼業務轉型,而微軟根據環境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最終成為緊跟時代的常青企業;同樣地,阿里巴巴和騰訊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也是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和用戶的需求而不斷做出創新,而百度卻沒能跳出PC時代的搜索業務。
正如一個人要經歷生老病死一樣,每一個企業都要經歷企業的創建、壯大、衰落到死亡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死亡是難以避免的。
好消息是,“創新”就是企業強身健體最好的運動。那些能夠時刻保持警惕、敏銳感知外部環境變化,而采取積極創新措施的企業,可以延緩衰老,甚至煥發第二春。
壞消息是,那些不能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巨頭們,衰落不是偶然,而是成為它們的宿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