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到瀕臨倒閉地步 東芝經營危機從何而起
東芝經營危機的開端,來自于2006年以54億美元(當時匯率6216億日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而當時各個專家都認為適當的價格應該是2000億日元左右比較合適。東芝在第二輪公開競標里以2700億日元投中,原本應該就此結束。沒想到第二天被三菱重工坑了一把,三菱重工放出風來也要收購西屋電氣,希望舉行第三輪公開競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5/359512.htm而在第二輪公開競標里失敗的日立也不太甘心,也準備第三輪加大投入。這下東芝不干了,本來東芝和三菱重工就不對付(原本東芝是希望和三菱一起公共收購西屋,但被三菱一頓“沒錢就閉嘴”給嘲笑了),“說啥也不能輸給三菱重工”,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東芝報出了破天荒的6216億日元的價格比原定價格高了將近3倍拿到了西屋電氣。
而一看出價這么高,原定準備支援東芝的丸紅打了退堂鼓,直接說我們原先只是口頭協定,現在沒那么多錢了。其他的三井物產和住友商社也拒絕了投資,這使得西屋的風險被扛在了東芝一個公司的肩上。
花了三倍的價錢得到了西屋之后,東芝的核電站事業進一步強化,東芝原計劃在2015年為止要拿到39基核電站的建設預定。到了09年,中國4基,美國8基的建設預定到手,其他國家洽談中。
但沒想到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問題導致全世界范圍內開始討論核電站的安全問題,美國4基中止,其他國家也都陸續停止了核電站的計劃,也就是說實際上東芝只拿到了8基核電站的建設計劃。原本加強了的核電站部門反而成了包袱。
出現了巨額虧損,東芝卻隱瞞了虧損的事實,明明2011年的福島危機之后世界范圍內已經沒有了大批量核電站建設的可能,卻依然制定了今后15年要拿到64基核電站的豪快目標,而實際上09年以后東芝的核電部門就沒有任何新的訂單。
15年不正會計決算被發覺以后,東芝開始砸鍋賣鐵,填補虧損的空缺。醫療機械子公司賣給了佳能,東芝電梯子公司賣給了投資家,白色家電部門賣給了美的,其余的土地,不動產也能賣就賣,還全世界范圍內裁員15000人,總算湊了一兆日元填補了窟窿。

但巨額的核電部門依然在虧損中,今年還要賣,半導體事業是現在東芝最賺錢的,預計有2-3兆日元的價值,賣掉這個事業部可以大大緩解東芝的危機。但問題是誰買呢?

80年代日本半導體如日中天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東芝是日本唯一一家可以排在世界前10名的企業。幾乎所有日本人都希望能有其他的日本企業收購東芝半導體事業,以維系日本半導體最后的榮譽。但令人尷尬的是,雖然日本呼吁很高,但首輪表示有興趣,愿意出資購買的企業里沒有一家日本企業,最想收購的是鴻海集團的郭臺銘,開出了3兆日元的最高價。
不過郭臺銘有不好的“先例”,當年收購夏普的時候就使用各種手段把夏普的價格從4890億日元壓到了3880億,所以這次東芝真心不想賣給鴻海。但就算不賣給鴻海,真正有實力能收購東芝半導體的基本也都是外資企業,日本想保留日本半導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989年,世界前十的半導體企業有6家都是日本企業,日本包攬前三。而今只剩下東芝一家了。
而且就算東芝真賣掉了半導體部門,逃過了這一屆,核電部門依然虧損中,這才是最大的包袱。目前日本核電部門還有三菱重工和日立,也都日子不好過。最好的可能性是三社把原子能事業合并在編,增加市場競爭力。

這樣也許是對東芝最好的歸宿。只是東芝所有曾經引以為豪的重要事業和部門都不復存在,和曾經的NEC、夏普一樣,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很多人會問,為啥日本企業一個個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呢?往日那些日本大企業都怎么了呢?
這是日本企業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總認為技術第一。學過經營學的都知道,研究開發戰略應該是經營管理的一部分,技術力量應該是為企業經營目的服務的,而特意的追求技術力就會造成本末倒置,企業反而被技術能力所拖累。文中東芝以3倍的價格收購西屋就是典型的想要核電站技術,不顧現實情況而犯下的經營戰略上的錯誤。此后幾代社長的會計粉飾決算更是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
在某個領域出現技術革新的時候,就算在某個領域技術再強,一旦這個領域的商業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那這個技術也是沒有用的。原來持膠卷業界牛耳的柯達公司的倒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諷刺的是數碼相機還是柯達發明的,當然柯達現在又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活過來了)。而富士膠卷卻預測到了時代的變化,在數碼相機時代到來之前積極進入數碼相機、化學、醫療器械、化妝品等等業界,現在依然活的風生水起。
只可惜,像富士膠卷這樣的公司實在太少了,日本大多數企業并不是這樣。日本企業在60年代開始走強,80年代橫掃全球,那個時代技術力確實比較通用。而到了當代,商業模式的變化越來越快,而日本大公司的經營者卻大多數是80年代日本技術力走強時代的見證者,總認為技術力才是正確的,想法開始落后于時代。夏普抱著最先進的IGZO液晶技術只能賣身給富士康,給小米提供液晶技術。東芝同樣擁有核電站、醫療、半導體的專利技術卻找不到日本買家,這些現象都是日本企業家的短視,從而導致了日本企業目前落后于當代,這怪不了技術落后,怪不了匠人精神,只能怪日本的經營者們落后與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