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該如何走向現實應用?
一年一度的谷歌(微博)I/O開發者大會17日如期而至,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谷歌開發者大會更像是一個過渡年中的例行亮相。與去年相比,谷歌所強調的“從移動為先向人工智能為先”的戰略方向沒有任何改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5/359358.htm在I/O首日的主旨演講環節,谷歌并沒有像早年那樣,有任何的炫目的黑科技的展示和發布,更多地則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谷歌現有的產品線中,提升用戶體驗的一些具體功能的發布和完善。
盡管整個過程略顯無聊,谷歌并沒有像人們期待的那樣拿出讓人驚嘆的黑科技和炫目技術,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現實情況下,谷歌依然是目前主流科技公司中,將人工智能技術推廣到應用層面的做的最好的公司,谷歌正在更加務實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很多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痛點”。
(與去年相比,谷歌強調的從移動為先轉向人工智能為先的戰略方向沒有絲毫變化)
產品線全面以AI驅動
在當天的IO大會上,谷歌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指出,谷歌的核心任務,即組織整理關于世界的信息,已經在人工智能時代下變得更加明確。在這樣的背景下,谷歌在重新思考現有的產品線。
(谷歌助手驅動谷歌現有產品線)
上圖能夠清晰地看到,谷歌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驅動包括搜索、谷歌云服務、谷歌地圖、Youtube、谷歌照片等谷歌最重要的產品,而谷歌應用于具體產品應用層面的人工智能技術,是以“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這樣的實體形式出現的。
借助谷歌助手背后的人工智能技術,谷歌幾乎將所有產品線的用戶體驗重新優化了一遍,使得這些產品在用戶在使用起來顯得更加人性化和更加智能。
例如,內含了谷歌助手的谷歌Home智能音箱,可以理解人和其對話的上下文,使得對話更加接近自然語言,谷歌Home還能夠將信息實時顯示在整個用戶生態系統的屏幕上,無論是用戶的智能手機屏幕,還是用戶的智能電視等,在當天的大會上,谷歌助手甚至登陸了iPhone終端,直接與蘋果的Siri語音助手正面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還開放了谷歌助手的開發者工具,并且和第三方硬件品牌廠商進行廣泛合作,這一思路其實與之前的安卓一樣,以開放的形式,形成更廣泛的生態,而核心依然是以谷歌的人工智能技術來驅動。
從當天的大會谷歌強調的整個主題來看,和去年“從移動為先向智能為先”過度的戰略沒有絲毫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在于,谷歌所強調的“人工智能優先”的承諾,正在通過更加細化的、完善的產品使用體驗來兌現。
除了對現有產品線的智能化升級以外,谷歌還在當天大會上發布了一些全新產品,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圖像識別的Google Lens應用,該應用使用了谷歌的圖像識別功能,可以識別相機捕捉到的畫面中的具體信息,例如將攝像頭對準街上的餐館,Google Lens就能識別出該餐館的名稱,之前用戶的評級等一系列谷歌龐大數據庫中已經有的信息,該應用還可以識別圖片中的電話號碼等信息,方便用戶直接撥打。
谷歌當天發布的另一大亮點在于發布基于云的第二代谷歌深度學習芯片TPU,谷歌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在大會上強調,TPU過去更多的應用于深度學習識別環節,GPU更多應用于人工智能的模型和數據訓練環節,而未來TPU將在模型尋良和識別兩方面都提供強大的功能。
在大會上,Pichai提出谷歌人工智能框架(Tensorflow) +所有人這樣的理念,實際上,這與幾個月前,谷歌云大會所提出的“Democratize AI”(民主化AI)有異曲同工之妙,強調的重點就是未來人工智能不僅僅是大公司才能做的事,而是具體到各個中小開發者,都能利用大公司所提供的人工智能技術框架,來做具體的產品和應用,這一意義實際上無異于一場全面推動AI化的技術革命。
谷歌仍是人工智能推向應用層面做的最好的公司
盡管從普通用戶角度來看,谷歌當天推出的很多功能的優化和產品的更新,或許并不能引起太多人的興趣,從用戶角度來說,或許很多功能谷歌或者其他大公司早就應該提供,但實際上從技術實現角度來看,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產品層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谷歌的工程師來說,或許一個具體的很小的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產品功能,背后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不亞于開發一款全新的產品。
所以在谷歌開發者大會,或者其他開發者大會上,能夠明顯感受到這樣的認知差異,對于普通用戶甚至媒體來說,谷歌的開發者大會正在變得越來越無聊,沒有從天而降的降落傘,沒有造型古怪的眼鏡,谷歌正在變得更加務實,從其最擅長的產品端,不斷做優化和完善,提升用戶的體驗。
谷歌所作的所有這些努力的基礎在于,谷歌的產品線已經深入地影響到廣泛的人群。當天大會上,谷歌宣布,運行安卓系統的月活躍設備總數已經超過20億,在此基礎上,擁有10億以上用戶的谷歌產品包括搜索、chrome瀏覽器、地圖、Youtube、谷歌Play 應用商店、谷歌郵箱等。
(運行安卓系統月活躍設備量已經超過20億)
在如此的量級下,人工智能技術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對于谷歌來說實際上是一個難得的契機,利用谷歌的人工智能技術,谷歌實際上可以在原有的龐大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疆域,例如Google Assistant正在廣泛與第三廠商合作,將應用推廣到更廣泛的設備上,Android Auto也在與更多汽車廠商合作,進入到更多的汽車中控板中。
(谷歌多款產品的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10億)
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人工智能已經是所有主要科技公司所強調的下一個重點,但與谷歌一樣,微軟、亞馬遜、Facebook等面臨相似的問題,就是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推廣到能夠接觸到用戶的應用產品層面。
行業實際上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即廣大用戶對人工智能的期待空前的高,認為AI能夠完成一切,改變一切,但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從人工智能技術向應用產品化過度,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主要科技公司都已經找到了一條一致的方向,即強調語音這一新的人際交互形式,因而包括亞馬遜Alexa、谷歌Home、與其他硬件廠商合作的微軟Cortana等智能音箱應運而生。
僅從技術角度來看,各家的語音識別技術大同小異,差別并不大,一位語音人工智能技術業內專家對騰訊科技表示,實際上,目前的智能音響產品用的都是相對較成熟的技術,而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在學術上已經超前很多,但由于具體到應用層面,就會涉及到用戶體驗的問題,對于公司而言,在使用最新技術提高識別準確率但增加延遲和使用成熟技術,接受相對較低的準確率但獲得極小延遲的權衡方面,公司往往會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不得不使用更為成熟可靠的技術。
目前,在語音人機交互領域,谷歌的優勢在于,已經牢牢占據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有利位置,基于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或其他移動智能設備的谷歌生態已經廣泛形成并難以撼動,此時再推出新的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人機交互界面,變得順理成章。
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實際上谷歌已經是行業內將人工智能技術推向應用產品層面最成功的公司,目前廣大用戶所使用的安卓生態下的具體產品,大多數已經運用了谷歌的人工智能技術,盡管從用戶使用角度來看,谷歌的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體驗并沒不是完美無缺,例如已經應用在谷歌圖片應用中的圖像識別技術,在識別具體畫面中的物體時,仍然存在準確度偏低的問題,另外,谷歌語音助手的識別度依然有待提高,但無法否認的是,谷歌已經在全面AI化方面走出了堅實的一步,并且依然在該領域處在行業的領先地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