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上路測試 蘋果自動駕駛時代即將到來?
上周,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硅谷悄然上路。這件事本不奇怪,畢竟在硅谷研究自動駕駛的企業比比皆是。但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這輛白色雷克薩斯是從蘋果的工廠駛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5/358847.htm該車配備了多個傳感器,包括Velodyne Lidar公司出品的最先進64通道激光雷達、至少兩個雷達裝置和多個攝像頭。蘋果自動駕駛測試車的出現并非巧合,上個月14日蘋果正式拿到了加州車輛管理局的測試執照,DMV發言人表示,蘋果共注冊了3輛2015款的雷克薩斯RX450h,而與其搭配的則是6名專業工作人員。

蘋果在自動駕駛上有所布局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但一直以來蘋果官方三緘其口,并沒有透露什么實質性的信息。那么這次測試是否意味著,蘋果自動駕駛時代即將到來?
逐漸跑偏的Project Titan
蘋果從來不會發明一個新的行業,它更習慣大舉進軍一個已有行業,然后用財力、人力堆出來的研發能力去變革這個行業。例如當初蘋果說要進入智能手表行業的時候,它絲毫沒有給競爭對手情面,第一季度就賣出去大約250萬臺,而當時Android Wear總共才賣出100萬臺。那么,這樣的壯舉是否也會在汽車行業出現呢?
早在2014年,蘋果便雄心勃勃地創建了代號為Project Titan(泰坦)的汽車項目,并大規模招募汽車領域的人才,團隊規模最大時足有1800多人。蘋果把完成汽車的目標定在了2020年初,希望像2007年iPhone誕生般,對汽車行業帶來巨大革命。

然而蘋果汽車項目發展至今,出現了戲劇化的變化。2016年1月,由于蘋果首席設計師Jony Ive不滿意“Project Titan”項目的進展和發展方向,該項目的人員招聘計劃被迫叫停,團隊數百人離職,項目帶頭人Steve Zadesky也已經出走。對于造車這件事,困難遠遠比蘋果想象的更加復雜。
雖然蘋果造車不如料想中的一帆風順,但并不代表其放棄在汽車行業有所作為。經過內部調整后,蘋果決定不把重頭戲放在造車上,而選擇更加務實的做法,就是首先創建屬于自己的無人駕駛系統,充分利用自身軟件開發的優勢,這既容易出成績還節約成本。

類似的情況同樣發生在谷歌身上。還記得當年谷歌推出了一款沒有方向盤、外觀十分可愛的自動駕駛汽車,并且在美國多個州上路試驗,獲得了媒體廣泛的報道。然而過于激進的設計使其處于“無休止測試”當中。也許是意識到自身在硬件方面的劣勢,谷歌選擇了和傳統廠商FCA進行合作,希望利用目前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推出一些更加實用的產品或服務。
由此看來,即使在PC時代、互聯網時代積累了大量經驗的蘋果和谷歌,貿然進入汽車領域也得處處碰壁,從“軟”入手或許才是明智之選。
蘋果仍具有一錘定音的實力嗎?
雖然蘋果暫時沒有透露到底在打造什么樣的系統,但蘋果的野心可能沒有 Waymo等公司大,正如蘋果給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信函中寫道:“該開發平臺利用軟硬件來監控周邊環境和物體,它可以發送電控信號來操作方向盤,完成加減速并執行一些動態駕駛任務。”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此次蘋果對測試用自動駕駛汽車僅進行了簡單的改造,并沒有像其他自動駕駛測試廠商一樣,將各種傳感器集成到車體中。而且從測試申請的車輛和人員數量來看,蘋果對這件事顯得并不上心。相比而言,Waymo有足足100輛克萊斯勒汽車參加測試,將來也準備向本田提供系統。
不管是出于蘋果的保密文化,還是其內部對進入汽車領域的猶豫,目前我們對其發展知之甚少。但在自動駕駛領域上,仍有理由相信蘋果具有顛覆的實力。
首先,對于足夠燒錢的汽車行業,蘋果有著十足的底氣。據最新統計,蘋果現金儲備高達2568億美元,現金數量甚至超過美國政府,相當于捷克的GDP總值。雖然在汽車領域蘋果屬于后來者,但憑借雄厚的資金,不管是自主研發還是收購,都讓蘋果有能力快速縮短差距。

其次是技術。蘋果已經開發了汽車操作系統CarPlay,同時在其它必要的組件也具備開發實力,比如語音助手Siri、圖像處理技術、安全技術(比如指紋傳感器)等。在競爭激烈的硅谷“腦動力”市場,蘋果已經吸引了汽車行業大批頂級人才,招募到了最好的專家。據報道,在不久前蘋果挖角了黑莓 QNX 部門的多名技術人員,甚至還有他們的 CEO,對于車載系統相關人才的招募也在密鑼緊鼓進行中。頂尖的人才儲備讓蘋果在技術上更有話語權。
不但如此,蘋果此前透露過,要在車內打造一個iSO生態。如今全球智能機數量達到了21億臺,其中iPhone手機用戶數量已超過7億,對于打造完整生態如此重要的今天,蘋果有著天然的優勢。
連接更多的用戶
目前許多科技巨頭都在開發屬于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并且車聯網和自動駕駛已經成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雖然蘋果自動駕駛也具備了公開上路測試的資格,但想想谷歌奮斗近10年才有了現在的規模和成果,蘋果這套新系統的問世似乎仍遙遙無期。不過除了軟件層面的研發,蘋果在出行服務上也有了自己的布局。
2016年5月,蘋果花費10億美元投資了滴滴出行;幾個月后,蘋果又宣布和印度打車軟件 Ola 合作,將 Apple Music 服務內置到 Ola 的服務之中。蘋果兩次與出行服務商產生關系,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從淺層方面來看,蘋果和出行服務商合作,可以增加自身流媒體音樂服務的覆蓋范圍。2014 年Uber 和 Spotify 之間就已經達成了類似的合作,乘客可以通過手機上的 Spotify 程序控制汽車音樂。
而從更深層面來看,通過連接更多用戶,蘋果有了獲取更多用戶使用習慣和數據的機會。譬如滴滴所有的用戶出行數據、Ola平臺上的 Apple Music數據等。一旦有了用戶的使用習慣、愛好,然后有針對的在軟件層面進行開發,顯然就有了很大的優勢。這也是蘋果在軟件層面的一貫優勢所在。

隨著時間、技術、市場的發展,或許將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出行企業和蘋果產生各種形式的聯系。當你開始將這些事情拼湊在一起后,就不會對蘋果試圖收集食物鏈中所有數據的動作感到驚訝。
小結
庫克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過,蘋果的最大目標就是要讓自己的產品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而汽車作為當下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蘋果毫無疑問是要搶占這個市場的。之后,蘋果將會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提交年度安全報告,我們也能從中窺探蘋果無人駕駛軟件的進展,雖然蘋果至今仍然拒絕承認這件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