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韓令再阻面板 下個拉警報產業是誰?
樂天慘淪最大受害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4/346707.htm不過,這回同意交換集團土地給美韓布署薩德的樂天集團,才是薩德風暴中受害最慘重的重災區。 樂天在中國投資金額 50 億美元,占集團銷售總額 10%,在亞洲各大機場、商場的免稅店,更有高達七成營收來自陸客。
去年 11 月樂天與南韓政府達成換地協議后,樂天在中國事業隨即遭到消防、設備或稅務等各項名義的檢查。 官方媒體更一面倒發文抵制,痛批「為虎作倀,不歡迎這樣的樂天」,放話「把樂天逐出中國市場」。
這股抵制力量非同小可,短短不到半年,樂天在沈陽規模達數十億美元主題公園被以消防安全名義喊停,中國官網一度遭黑客癱瘓,上百家瑪特超市迄今近九成停業,單月損失高達 1100 多億韓元 (約新臺幣 32 億),旗下免稅店更遭到陸客一致抵制,樂天在中國業務幾乎陷入癱瘓。
眼見門市無法營運,沒有半點銷售額進帳,卻要支付采購商品、工資等支出,逼得樂天 3 月底緊急注資 3600 億韓元 (約新臺幣 105 億) 應急。 樂天會長辛東彬更出面喊冤,指無法拒絕政府的換地要求,強調沒有退出中國市場的打算,希望未來幾個月內能解決問題。
觀光、面板業陸續遭殃
面對薩德設立完成的時間步步逼近,中國對南韓的經濟報復繼續下重手。 中國國家旅游局 3 月初發布「赴韓旅游提示」要民眾「慎選」旅游目的地,各大旅游網站更將南韓旅游產品同步下架,多家航空停飛赴韓航線,不少民眾也自發性配合,自動取消赴韓行程。
南韓是陸客第二大出境地,更占南韓觀光客數量近五成,包括旅行社、飯店、航空,以及陸客掃貨的化妝品、免稅店等通通受波及,甚至陸續傳出關門消息。
到了 4 月,市場再度傳出中國政府要求電視廠商等業者抵制韓國面板,不向 LGD、三星兩家業者采購。 在京東方、華星光電等本土面板廠產能趕上之前,轉向臺灣的群創、友達購買。
南韓損失慘重 下個拉警報的是它
由于貿易占南韓經濟比重高達近 5 成,這回爆發沖突的中國更是南韓最大出口伙伴,光是去年就占南韓出口總額的 25.1%。 這次中國大動作經濟抵制,對本就深陷政壇動蕩與不景氣陰霾的南韓經濟可謂雪上加霜。
南韓 IBK 經濟研究所預估,經濟損失最糟恐達 17 兆韓元 (約 4935.1 億新臺幣), GDP 成長率更將大減 1.07%,對今 (2017) 年經濟成長預測僅 2.6% 的南韓絕對是沉重打擊。
薩德系統最快在 4 月即可布署完成,最慢在今年底之前開始服役,屆時中國可能進一步展開更嚴重的報復行動。
專家警告,易取代的消費產品如鋼鐵、石化、手機、汽車與零組件等,可能是中國官方下個鎖定的報復目標。 上述假設并非空穴來風,早在今年初南韓鋼鐵及石化產業已就中國對手可能進行的反傾銷手段,向南韓政府發出求救訊息。
堵三大產業可讓南韓一刀斃命 中國為何不敢動手?
薩德風暴讓中國對南韓發起空前經貿抵制,禁韓令一路從娛樂、觀光延伸到最新的面板產業。吊詭的是,南韓對中國出口前三大產品為機電產品、光學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比重占出口總額高達 73.8%,中國只要向其一產業出手便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為何中國不直接向這三大領域下重手?背后考慮究竟是甚么?
韓政府紓困僅杯水車薪
這回中國鋪天蓋地的經貿抵制殺的韓廠措手不及,盡管南韓官方并未袖手旁觀,真正能幫得上忙的地方卻十分有限。
中國3 月對南韓旅游業發出禁韓令后,南韓政府隨即提供 500 億韓元 (4,333 萬美元) 的「特別貸款」給面臨困境的觀光公司,實際效果卻是杯水車薪。南韓觀光業人士預估,最壞情況還未到來,預估到今年 5 月報稅季時,倒閉潮才會真正大爆發。
至于被抵制到中國區業務癱瘓的樂天集團,據傳南韓駐北京大使 3 月底曾向中國遞出請求讓樂天瑪特超市恢復營業的公函,韓媒更稱駐華大使發送直接寫有特定企業名的外交公函相當罕見。不過,中國當局并未作出任何響應。
面對中國大動作經濟制裁,南韓政府多次警告中方已違反世界貿易組織 (WTO) 相關協議,更在 3 月17 日正式向 WTO 服務貿易理事會投訴,稱中國對南韓觀光、流通等行業祭出反制措施,質疑中國可能違反 WTO 的「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原則。
南韓貿易部長周亨煥強調將尋國際法規,對抗可能違反世界貿易組織 (WTO) 及首爾和北京由貿易協議的行為。不過,中國的禁韓令并未具文,多半以口頭下達指示,若要向 WTO 提起相關訴訟,在具體證據的搜集舉證并不容易。
為何禁韓令沒有燒到這些產業?
這場號稱中國對南韓史上最嚴厲的經濟報復,中方看似步步進逼,出手力度一次比一次來的重。臺面上動作雖大,南韓經濟也受到一定程度傷害,但中方并未真正下狠招,直接掐住南韓出口經濟的咽喉。
攤開南韓對中國出口前三大產品,分別是機電產品、光學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去 (2016) 年對陸出口金額分別為 592.2 億美元、166.5 億美元和 159.1 億美元,光是上述三項合計就占南韓對中國出口總額的 73.8%。
但為何這次中國先拿娛樂、觀光、面板與樂天集團開刀,而非直接向這三大產業下手?
原因在于,上述產品皆屬中間財,是中國制造業重要材料來源。長久以來,中國靠著這些零組件與半成品加工后再輸出至全球各地,賺進大把外匯財,更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尤其南韓是中國產業重要的零組件伙伴,若貿然改變供應鏈,反而會傷及自身筋骨。
中國這回看似莽撞的經濟制裁,背后其實經過仔細盤算,先朝影響性較低的娛樂、觀光、面板業開刀,就是要避免「殺敵一萬,自損三千」。
中國對南韓的經濟制裁仍在進行中,預計取代性高的消費產品,例如鋼鐵、石化、手機、汽車與零組件等,極可能成為中國對韓報復的下個目標。
專家表示,中國鋪天蓋地的抵制動作就是要殺雞儆猴,讓南韓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避免亞洲周遭國家仿效,導致中國的亞洲戰略布局失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