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無人駕駛: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3. 算法通用化 vs 本地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3/345985.htm本地化是一個計算機科學的術語,意味著軟件將會依據其周圍的環境條件選擇合適的執行策略。
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駕駛習慣,所以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如何處理好本地化問題成為了其實際應用前必須突破的障礙。如果算法不能夠做到本地化,那么在班加羅爾適用的自動駕駛安全措施很明顯將會在波士頓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其他城市亦然。
但我們無法為每一個不同駕駛習慣的地區都編寫特定的算法,因此能夠實現本地化的自適應綜合算法成為了關鍵,這種自適應算法要做到能夠通過學習社會習俗及典型的當地人類行為來使自動駕駛汽車獲得更好的表現。
自動駕駛技術在普及過程中,以及完全實現后將會對社會造成的影響
出行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因此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逐布實現,我們的生活也將產生巨大的變革,而涉及到出行行業的汽車制造、出行服務商、保險、市政等等環節都會發生巨大的變革。
1. 傳統汽車廠商 vs 互聯網公司
汽車產業是一個龐大的鏈條,涉及到了上下游無數的零配件制造與配送體系,其影響范圍僅次于房地產業。老牌汽車廠商們擁有的全套汽車制造基礎設備,豐富的汽車設計、制造經驗以及熟練的流水線運行管理經驗都是其相對于跨界造車的科技創新企業的優勢。

并且傳統汽車廠商已經認識到未來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主要是基于軟件基礎之上的,因此他們積極的在硅谷設立辦公室,高薪雇傭IT技術人員。例如福特汽車就在硅谷設立了自動駕駛研究與創新中心,而寶馬此前更是另辟蹊徑選擇了與百度進行自動駕駛的技術合作。
但科技創新企業的機會也依然很大。通過靈活超前的設計理念以及優秀的軟件開發能力,一大批的初創科技型造車企業涌現,蔚來汽車下線的超跑打破了全球最快電動車速度記錄且已經在實際道路開展自動駕駛路試,行業領頭羊特斯拉更是宣稱其2018年將具備年產50萬輛汽車的規模,且這些汽車都可以選配最新的輔助駕駛功能。
國內廠商在自動駕駛領域也構成了一極,科技創新類公司中,車和家同蔚來汽車一樣也在實驗自動駕駛技術并希望將其盡快量產,百度等軟件公司在自動駕駛算法及硬件上也有著很高的技術壁壘,傳統主機廠商中上汽、北汽、長安都對自動駕駛技術有著大額的投入,且長安作為第一家進行實車展示的主機廠商其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有超過1萬公里的測試里程。中國作為世界上深度學習論文發表數量最多的國家,其自動駕駛技術十分值得市場的期待。
2. 購買汽車 vs 購買服務
如果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把從汽車制造商購買汽車的習慣,轉變為向類似Uber和Lyft這樣的出行公司購買交通服務,這將會令汽車制造商從以往的B2C模式轉型為B2B公司,即制造商向出行公司提供設備,而出行公司向消費者提供服務。

可以預見汽車工業的發展會更類似于航空業,消費者不會關心駕駛何種汽車出行,只需要在服務平臺發布需求并等待接單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商業模式的變化,是否未來自動駕駛汽車也會和飛機一樣千篇一律毫無特點,以便于出行服務公司壓縮成本節省開支呢?這一現象或許將會對汽車制造行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3. 汽車保險,保汽車 vs 保硬件
在如今每25起交通事故中,有24起都是因為人為錯誤而發生的,比如說超速、分心駕駛、醉駕、闖紅燈等。因此現在的汽車保險價格,由司機所在的城市人口、居住地和購買車輛的車型、價值等數據精算得出,但未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到來,事故率顯然要趨近于0,因此保險行業的變革勢不可免。

也許未來保險的精算會基于汽車所處城市、汽車制造商是誰,或者擁有汽車或租賃汽車的人的身份來判定,而保險的模式也不一定會局限在年費這一單一場景下。但保險價格的最終計算方法目前還是無法推測,因為雖然事故率會趨近于0,但一旦發生事故,車上昂貴的激光雷達系統、地圖分析計算機和其他硬件設備的維修或更換將會耗費超過以往數倍的資金,因此保險公司將會面臨怎樣維修成本目前來看無法確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