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快速崛起
近年來,中國在消費互聯網領域的表現可謂舉世矚目,甚至在衣食住行等許多細分市場都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首次將這個14億人口的大國推上了現代產業的頂端,就連許多歐美國家的消費者也對此羨慕不已。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2/344207.htm不過與此同時,互聯網與整個社會的結合也正在逐步從觸達個體向產業深處滲透,走向下一個里程碑式的時代。《2017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顯示,互聯網的發展正在從消費領域持續向生產領域拓展,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驅動下,全球生產力正在經歷又一次質的飛躍。
在全球上下都在為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翹首期盼的時候,作為產業金字塔半個塔底的工業制造,或將成為各個國家首先展開角逐、并且與國力競爭關聯度最高的領域。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亦或是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其實都是分別從不同的國情角度,探視著傳統工業企業迎接互聯網改造的進程。
也正因為如此,在工業互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IoT)這艘巨輪即將啟動航程的今天,先理清中國工業與互聯網的結合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目前面臨的阻力,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說極為必要。

從信息化起步,開啟智能化的365里征程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以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國家規劃明確地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放在了一起,而工業2.0的關鍵詞是標準化、自動化,3.0是信息化。這也就是說,當下中國的工業產業尚處在需要完善、夯實的3.0階段,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智能化相比尚有一段距離。如果說最領先的德國企業離工業4.0尚有最后1公里的路程(西門子目前已經到達了“工業3.X”),那對于大多數的中國工業企業來說,或許我們還有365里的長路需要跋涉。
未來的智能制造,必須建立在全面信息化的基礎之上,在產業各個環節擁抱互聯網,打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邊界。換言之,賦予制造業所有物理環節一個非常精準的動態數字化模型,基于數字化模型把所有的ICT新技術、互聯網新技術、新的模式創新都應用起來并反作用于制造業,如此才能深度改變制造業。這個演進步驟更像是將工業設備、生產環節作為一個個的節點,逐步以數字形式匯聚成根狀的信息網絡,進而倒入有效的管理模型,開枝散葉成智能化改造后的創新功能與應用。
從形態上來說,這樣一個理想的藍圖,與一家致力于為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提供基礎支持的企業名字可謂不謀而合——這家企業就是脫胎于老牌工業企業三一重工,并在其工業互聯網轉型經驗之上誕生的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

老牌工業勁旅鋪路,孵化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
古人云“春江水暖鴨先知”,最先敲開機會大門、嗅到未來商機的,常常不是政策的主導者,而是產業中的實踐者。在全球制造業的這場升級之戰中,亦不外如是。德國西門子推出了自己的Mindsphere平臺,美國GE推出了Predix平臺,這些大型工業公司將自己搭建的工業物聯網平臺開放,并幫助更多的制造企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而三一集團作為代表中國工業實力的行業翹楚,早在2008年就在工業物聯網領域開始探索實踐,并由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今,三一集團已經能夠做到“平均5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從大型工程機械的角度來講,三一的這一成績即使是與德國人的工業4.0標桿相比,也可以說是毫不遜色。
由三一重工物聯網核心團隊創業組建的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是三一重工為服務更多的企業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同時也可以看做是分享經濟模式在工業領域的探索與實踐。截至目前為止,這一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接入了近30萬臺設備,實時采集近1萬個運行參數,基于自主研發形成的大數據分析及預測模型、端到端全流程運營管理體系,能為客戶提供精準的大數據分析、預測、運營支持及商業模式創新服務。
這個深諳機器的工業大數據科學家團隊,從基因上將自己和從互聯網行業成長起來的企業級服務平臺區分開來。相較于同樣能提供IaaS、PaaS層服務,提供通訊、物聯、大數據計算通用平臺的IBM、華為、BAT等IT-CT-DT平臺而言,樹根互聯所具備的獨特優勢,就在于依托工業巨艦三一集團,能夠破解公共IoT云在部署制造業解決方案時面臨的種種難題。畢竟互聯網技術是可以學習的,但是對工業特質、工業需求、工業場景的理解,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制造業解決方案必須要求云端有強大工業大數據處理經驗與能力,工業企業才是工業互聯網革命的核心,這也讓已經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汲取了8年豐富經驗的樹根互聯,站在了服務工業企業的制高點上。

除此以外,與搶灘中國市場的德國西門子、美國GE等外國同行相比,樹根互聯的本土品牌與自主研發背景,顯然也更加匹配國家安全戰略的需求,因而更有理由成為廣大中國企業的不二選擇。
迎痛點而上破局有道,樹根互聯優勢解密
據麥肯錫估計,中國中小企業的互聯網采用率僅為25%。這也意味著就整體而言,占中國GDP大約70%的企業仍然非常缺乏利用互聯網的意識,要想實現全面邁向智能化的目標,未來的路途勢必十分艱難。
中國目前有中小工業企業30幾萬家,占到了中國工業企業的97.4%。然而這些企業由于信息化基礎薄弱,要趕上智能制造這班車,利用大數據、物聯網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服務能力、工業資產管理能力,可以說是唯一的捷徑。但是對于中小型工業企業而言,要將生產與互聯網結合,往往會在資金問題上遭遇嚴重掣肘,因為企業首先需要足夠的資金來建數據中心、買服務器硬件,養一支IT團隊和支付實施費用等,然而隨便上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動輒就要數百萬資金,如此一來信息化成本太高。
其次,信息化、智能化的投入和產出時間周期太長,許多項目的實施周期都要一兩年,效果更是要在長期的實踐中才能逐漸顯現,這也進一步削減了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動力。
再次,工業互聯網每一步建設所需要的技術支持和專業力量,都不是任何一家企業能夠負擔的。如果沒有工業大數據、物聯網平臺的力量作為技術支撐,中小企業完全靠自身的力量來構建物聯網應用,可以說根本就不現實。

而樹根互聯提供的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就是契合中國制造業的水平,為中小制造企業提供了低門檻、快速、即插即用使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能力。這個各層皆可開放,全方位可融入的合作平臺,從底層的物聯接入一直到上層的應用落地,平臺的每一層都可開放,而且每一層都將聯合戰略伙伴共同打造服務生態,無論是各地政府、電信運營商、云服務提供商,還是智能終端供應商、安全服務商等,各路合作伙伴都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全生態資源打造中國本土工業互聯網應用優勢及核心競爭力。

根云平臺呼之欲出,助工業企業突破物聯關卡
據悉,在即將于2017年2月20日召開、被視為工業產業盛事的2017工業互聯網峰會上,樹根互聯將推出專注于從硬件接入、大數據分析到金融服務角度為工業企業提供的端到端解決方案的根云產品。
打通設備和設備之間的通信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M2M模塊,是工業互聯網的題中之義,是大數據資源的起點,也是后續智能應用的基石。根云正是計劃在這方面重點發力,幫助廣大中小企業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來賦能工業應用。
放眼未來,互聯網世界最好的風景已不在消費端,冉冉升起的產業互聯網更加令人充滿想象與期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