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聯網成為黑客們主要突破口
互聯網除了將人與人,甚至是人與物、物與物聯系起來外,眾多的信息也隨之暴露在“陽光”之下,而這也給了黑客們可乘之機?!逗阽R》第三季第三集中,黑客組織就通過將木馬偽裝成電腦清理軟件,趁機侵入用戶電腦,盜取用戶的隱私,并以此要挾男主們,讓他們聽任其擺布去搶劫、殺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41023.htm這是現實生活的影射,而現實恐怕比美劇中的劇情更慘烈,在剛過去不久的9月,就有傳出大學生因電信詐騙而自殺的新聞。
黑客們無孔不入肆無忌憚,越來越多的企業觸網也正中黑客下懷,畢竟企業的敲詐價值不是個人所能比的?;蛟S企業員工只是下載了一個表格文件,黑客就可能在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竊取商業信息、通過用戶電腦上的攝像頭實時監控,甚至是獲得對電腦的控制權。
高速增長的信息安全問題
以中國為例,11月29日普華永道發布的第19次《全球信息安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的12個月中,中國內地及香港企業檢測到的信息安全事件平均數量高達2577起,與2014年相比增長近10倍。
這個數字很可能會進一步增加。據普華永道中國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服務合伙人冼嘉樂判斷,國內目前信息安全防御才剛剛起步,隨著越來越多國內傳統企業觸網,未來信息安全事件仍會持續攀升。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依據調查反饋,有44%的中國受訪企業認為企業內部原因是網絡安全最大的威脅。排除企業員工故意販賣數據的情況,在企業工作場景中,商務郵件首先成為重災區。處于互聯網暗處的黑客們,通過向企業郵箱發送“偽裝”后的釣魚郵件,缺乏網絡安全意識的員工很可能受其“迷惑”而誤觸,或將造成企業商業信息泄漏。
另外,還有像企業的商業合作伙伴等也可能成為公司信息泄露的出口。還有34%的受訪企業認為,來自商業競爭對手的攻擊也不容忽視。
就在前不久,雅虎主動坦白其至少有5億用戶的帳戶信息被黑客盜取,數據包括了用戶姓名、電子郵箱、電話號碼、出生日期和部分登錄密碼。泄露事件所波及的用戶規模之大,亦創下了互聯網史上最大單一網站信息遭竊的紀錄。更重要的是,此番雅虎承認的數據泄露發生在兩年前,現在再來建議用戶“及時”更改密碼,只怕也是無力回天。
不過,雅虎也一再強調,此次數據泄露事件未帶來“物質性損失”,但也承認正面臨至少23項訴訟。而且,雅虎在11月份也公開證實,數據泄露事件可能使其被美國電信巨頭威瑞森( Verizon )收購的愿望泡湯,該筆交易價值48億美元。
不管造成泄露的原因是什么,很多時候普通消費者都成為數據泄露的“背鍋者”。
一旦用戶某個信息入口打開,就意味著用戶多個網站的信息有曝光的可能,比如可能會關聯到銀行、社交媒體信息、其它金融服務以及用戶的親人、朋友。
而竊取的用戶信息則被依據數據的新舊,購買的數量以不同價格售出。北晚新視覺記者調查發現,QQ群中就存在各種進行數據交易的個人和群,從淘寶信息、金融信息、醫療、社保信息到各種保險信息均有涵蓋,并以每條0.3元至1元的價格倒賣,5000條或10000條起售。
對用戶而言,數據泄露輕則收到各色騷擾短信、電話,重則銀行錢款悉數被卷走,甚至可能因此搭上性命。
物聯網成為攻擊的重點
黑客們的攻擊范圍正在變得愈來愈廣。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其攻擊的對象不再局限于過去的電腦、手機等設備,凡是能聯網的設備,都可成為其潛在攻擊源。
在普華永道風險及控制服務高級經理蔣宇寒的眼中,物聯網是中國企業最易受到攻擊的薄弱點。目前的物聯網智能設備,由于興起時間較短,企業出于成本以及便于連接等考慮,安全方面布局較弱;加之設備全天在線的特性,被攻擊的機會更多。黑客可遠程控制智能設備,向企業發起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
首當其沖的正是消費級物聯網。普華永道報告數據顯示,在中國內地及香港,消費級信息安全事件數量同比上升18%。其一因為物聯網快速發展,智能家居等概念進一步深入人心,消費級物聯網設備大幅增加,可攻擊范圍變廣;其二在于消費者對物聯網產品缺乏安全意識。最終導致包括網絡攝像機、家庭自動化等消費者技術極易成為黑客們所瞄準的目標。
工業物聯網是僅次于消費級物聯網的易受攻擊對象,黑客們能從中撈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安全事件增速較猛,今年平均較去年增長約22倍。
讓信息安全問題暴露在陽光下
萬物互聯涉及整個生態鏈的安全,想要解決物聯網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問題并不容易。可以從國家、企業、個人三個層面考慮。
11月初,國家出臺了第一部有關網絡安全的法律,是我國信息安全領域的一大進步。但在智能設備廠商眾多,各家有各家“標準”的情況下,難免有魚目混珠者。因此蔣宇寒建議,國家可以制定相關法規來規范智能設備的生產標準。
其次,對企業而言需要不斷升級安全方案。普華報告顯示,57%的中國內地及香港受訪企業正在對物聯網安全策略進行投資(全球為46%),并且已有約45%的IT系統是基于云技術運行(全球為48%),可以看出利用云科技來部署企業敏感職能已成為企業探索的主要方向。
另外,企業可以進一步加強對內部員工的安全意識的培養。個人而言,則需要提高對觸網的警惕性,對于以“免費”“中獎”等來吸引用戶的手段保有戒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