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以太網EtherNet/IP性能分析
3.1 EtherNet/IP網絡負荷
EtherNet/IP應用十分廣泛,一個典型的SCADA系統如圖2所示,每臺掃描機管理著本地網絡中30臺EtherNet/IP適配器設備,為了減少監控中心的負荷,監控中心只與網絡中所有的適配器進行通信,采用2級采集的方式實現數據交互。
圖2 EtherNet/IP系統圖
EtherNet/IP基于標準的以太網,因此,其網絡負荷的計算方法與以太網的網絡負荷計算方法基本一致。
假設每臺適配器的數據長度都為50 Byte,即50 Byte的輸入數據,50 Byte的輸出數據,掃描機與監控中心交互的數據長度為1 500Byte,即1 500 Byte的輸人數據,1 500 Byte的輸出數據。
掃描機與每臺適配器、監控中心的數據交互周期都為100 ms。通信速率為100 MB。
在EtherNet/IP網絡中,實際數據封裝組成如圖3所示。
圖3 EtherNet/IP數據封裝組成
因此,掃描機與適配器間要傳輸50 Byte的數據,實際在EtherNet/IP網絡中傳輸了128 Byte,即1O24 bit。掃描機與監控中心之間傳輸1 500 Byte的數據,實際EtherNet/IP網絡中傳輸了l 578 Byte,即12 624 bit。
每秒鐘傳送報文所占的時間:
T=CB×CT/V
式中:CB為每個報文比特數;CT為每秒鐘報文數目;V為網絡通信速率。每秒鐘報文數目:
CT=A×B×C
式中:A為每秒鐘傳輸報文的次數;B為數據是單向還是雙向;C為適配器的個數。
首先,計算掃描機與30個適配器之間的數據:
此例中,傳輸周期為100 ms,因此A=10。而掃描機與適配器之間的數據是雙向的,即有輸入和輸出數據,因此B=2。網絡中有30個Adapter設備,因此C=30。
即該網絡中每秒鐘傳送的報文只占用了8.67 ms,網絡負荷率僅為0.867%。
上述只是計算了隱式(周期性)報文的網絡負荷率,因為顯式(非周期)報文只是在需要時偶爾發送一次,對整個網絡的影響很小,可忽略不計。
由此可見,EtherNet/IP網絡完全可以應用于工業環境中。
3.2 EtherNet/IP性能指標
在EtherNet/IP網絡中,評估網絡性能的主要是以下2個指標:①請求包間隔時間(RequestedPacket Interval,RPI);②每秒鐘所發的包的個數(Packet per Second,PPS)。RPI是數據周期性傳輸的一個再要指標,無論網絡中有多少個節點,源設備都按照用戶指定的RPI周期來向目標設備發送數據。而PPs=1 000÷RPI(ms)。—個設備的總PPS=源設備的總PPS+目標設備的總PPS
根據各設備的性能,設備廠家會制定設備的最小RPI和最大PPS。用戶評估網絡性能時,一個設備的總PPS通常不能超過最大PPS的90%,保留10%的帶寬用于顯式報文的通信。
舉例來說,EtherNet/IP網絡節點,如圖4所示。網絡中有3個EtherNet/IP設備,分別是節點1~3,其網絡最大帶寬是3 000 PP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