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業界動態 > 物聯網價值鏈中只有軟件或者平臺/服務才會賺大錢?

        物聯網價值鏈中只有軟件或者平臺/服務才會賺大錢?

        作者: 時間:2016-11-10 來源:物聯之家網 收藏
        編者按:物聯網出現的平臺或者服務,我想所有人都相信這個部份的產值是最具想象空間,但也存在著許多的未知挑戰。

          前陣子看到一些討論時代中的價值鏈(IoT Value Chain)文章,也看過一些先進提到在時代中,最重要的能力將會是“軟硬件整合”、或者是價值鏈中最大的將會是“平臺服務”。但,在價值鏈中,硬件真的不值錢,軟件,或者平臺/服務,才會賺大錢,是這樣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1/340040.htm

          首先,我們來看看幾個數字:

          1. 2020 年預估每人身上將會有4.3個“聯網物”(14年約1.7個/每人)

          2. 2020年預估將會有約500億個 “聯網物”

          3. 2020年預估將會有約40兆GB的信息量在物聯網上

          4. 2025年預估物聯網相關產值將高達4–11兆美金/每年



          我們從每人身上將會有4.3個“聯網物,與500億“聯網物”談起。

          就算假設2014年底的1.7個(102億全球)到2020年的4.3個(258億),是一個累積的概念,也就是2015年開始直到2020年,這六年期間總共增加了156億個聯網物,也就是每年將有26億個被消費者購買的聯網物,或每年13億的智能手機,還是有很大的“硬件出貨量”可以期待。然后,更令人興奮的是 “500億個聯網物”,這聽起來就像是科技硬件制造供應鏈的救贖。

          但,應該就沒有加減乘除的數字預估這么簡單。首先,聯網物的對象,需要厲害的“操作數件”比例有多少? 如果都只需要一些低階的傳輸組件,運算、儲存等都在云端上,那么這些對象的開發與生產門坎低,毛利是否也是令人擔心的?

          再者,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技術與專利的含金量也會隨著可回收期也會越來越薄,可以海量的專利屏障只怕會跟獨角獸一樣越來越少見。

          最后,不管是B2B或者B2C的用戶,在乎的是產品利益是存在硬件本身,還是硬件+軟件帶來的服務。就以硬件賺很大的蘋果來說,在16年的第一季財報來看,服務(iTunes, App Store等)的營收已經大于Mac硬件營收?!?. 這還是在蘋果有強大的品牌力支撐下。

          再來,容許我這個文學院畢業的來胡扯一下40兆GB的信息量這個數字。單單40兆GB有點難想象,且讓我拿數字營銷行業中的cookie來比較一下。假設每人(或每瀏覽器)每天產生400Kb(4Kb*100)的cookie log file;那么假設每天都有10億人上網每人產生400Kb的cookielog file,那么每天會產生約4000億Kb的cookie log file,也就是約略4Gb;也就是每年會產生約1460億Gb的cookie log file。這相當是假設有一個數字(或網絡)產業的巨頭,能壟斷全世界網絡使用行為的紀錄,每年所需處理的數據量,占未來物聯網時代的數據量也不過0.5%不到。從這個角度來推估,未來單純是這400兆GB數據量的處理(收集、儲存、分析、模型建立等),就足以成就一個非常巨大的產業供應鏈。

          更不要說,目前有多少產業尚未使用數字工具,或者即使開始使用也沒有開始利用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流程、作業、決策等優化。

          為了聯網而被生產的聯網物“硬件”,然后因為相互連結產生被處理的數據(Data),這兩個部份的產值相對較容易被想象與預估。目前較具有“討論”空間的部分是:因聯網物真正連結成物聯網后,將會有多少“服務/平臺”,對于現有產業的“改變”與將會出現多少“前所未見”的產業。這部分理論上將會是產值最大的部分,但之所以會有“討論”空間,只要還是目前大多的聯網物只是連上了網,并沒有聯成一片網。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目前穿戴式設備即使連上了網,將穿戴者的心跳、走路步數等信息記錄。但是這些穿戴設備尚未與體重計、血壓計等其他健康訊息偵測裝置”連在一起”,所以你僅能從不同設備了解部分的身體健康信息。

          再一個例子,我們談到智能家居(Smart Home)物聯網設備時,一定所有人都聽過,電冰箱幫自動幫你訂牛奶、青菜的“故事”,而且是一個聽好幾年還沒有實現的“故事”。這么說吧,就算冰箱連上了網,就算冰箱加上圖像掃描設備,就算算法也寫好了,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還有“OS”不同,還有“云不同”。

          當聯網物各自連上網而不互聯,當數據是各自片段的存在而不共享,那么物聯網的服務就不易出現,產值也許就不會有想象中的巨大數值。當然,也許會將聯網物連成物聯網而生的“解決方案”,又或許巨頭們坐下來一起做出一個物聯網的“協議”,那么真正的物聯網經濟就不會只是傳說中的海市蜃樓。

          就算是打嘴仗,也是要有個結論。

          物聯網的硬件,我想還是會有賺頭,但是如果只是單純“代工”,還是得在“血海”中搏生存。以筆者求生存的營銷產業來說,大家已經在競逐瀏覽器里的數據(Data),希望利用大數據相關的技術來發掘消費者洞察(Insight)。單單在利用大數據分析結果的程序化媒體購買,2017年在美國市場的預估數字就已經超過250億美金,這還未包含利用數據而產生的其他服務產值。

          但在此也要為營銷產業發聲一下,物聯時代中的服務更新或者新服務平臺,除了技術創新外,更需要注重消費者洞察、服務設計、體驗設計等,以避免用最創新科技做出沒有市場需求的產品。甚至以筆者工作的公司來說,我們每年在數字與實體世界執行數百個消費者體驗相關的活動,擁有這些經驗與體會的營銷伙伴,絕對會是在物聯網時代中的一大助力。



        關鍵詞: 物聯網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鄂托克旗| 翁源县| 依安县| 德钦县| 溆浦县| 鄢陵县| 水城县| 固安县| 松溪县| 保山市| 图片| 林甸县| 巴东县| 东方市| 静宁县| 山西省| 图片| 乳源| 大新县| 长寿区| 定南县| 灵寿县| 小金县| 胶州市| 林口县| 镇安县| 云浮市| 绥棱县| 高陵县| 鄂伦春自治旗| 北辰区| 进贤县| 永平县| 财经| 株洲县| 清远市| 西吉县| 宁夏| 潜山县|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