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CT賽諾威盛公司打入基層醫療市場
賽諾威盛成立于2012年,創始班子大多來自外資醫械企業,其推出了國產化“精廣角”系列CT產品,實現了從數據采集、圖像重建、圖像顯示、記錄、存儲全套系統的自主研發。9月25日,賽諾威盛CT工廠啟用,正式量產。

獨家獲悉,賽諾威盛的投資方包括天使投資人居小平、投資機構上海辰德和上海金浦。在天使融資4500萬之后,賽諾威盛又經歷了兩輪融資,總額超過1億。
“我們今年的重點不在于賣多少臺機器,而是建立市場策略和打造銷售渠道。明年才會是追求產量的時點。”賽諾威盛總裁付詩農說。
高端醫療器械市場長期被跨國公司占據,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簡稱GSP)牢牢把控著中高端CT的核心技術,獲得CT注冊證的國內企業僅有五家。
分享投資董事總經理趙洪分析:“國產、進口最主要的差距是研發、穩定性和品牌。二級醫院CT面臨升級,這兩年的購買意愿也上去了。外資在此市場的力度還不足,加上政策推動,為國產設備帶來機會。”
不過,即使爭奪基層醫院市場,國產CT也面臨極大不確定性,三甲醫院市場趨于飽和后,跨國醫療器械商早在5-7年前就開始深耕中國基層市場。
研發突破到量產
賽諾威盛工廠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預計年產量200臺,產值近4億元。
“CT的技術門檻比較高,核磁公司有將近20家,而CT拿證的公司國內只有5家,這是我們創業的重要原因之一。”付詩農回憶。
CT與DR、超聲、磁共振成像并稱為四大醫學影像設備,但國產化程度卻最低。
其中,DR基本實現國產化,關鍵零部件由國內廠商供應;超聲中低端的關鍵零部件可以國產,高端探頭還是國外廠商生產;核磁共振國內拿到注冊證的企業較多,但關鍵零部件國產率不高,整合難度也較大,主要在于圖像處理的軟件和硬件結合要求高。
“CT國產化最低的原因在于,核心零部件如球管、探測器很少有國內企業可以突破,另外,很多環節是靜態與動態結合,其整合難度比靜態的核磁還要大。”趙洪說。
從技術上看,由于CT融合了30多個交叉學科,影響CT成像質量的因素眾多,關鍵在于硬件、軟件指標的均衡。
賽諾威盛研發系統部總監于壯飛介紹,圖像質量的影響因素主要在數據采集和圖像重建兩部分。數據采集部分包括探測器、放射源、CT球管的性能、焦點的大小、焦點的穩定性,采集完成后,成像過程需要經過一系列校正,校正方法對圖像質量的影響非常大。
賽諾威盛首席技術顧問唐向陽進一步表示:“工程師從設計開始到優化,要把每個環節考慮到,能從根源上消除,就從根源上消除,根源上消除不了的就用軟件消除,這是鑒別實力很強勁的生產廠家和普通的生產廠家的試金石。”
專利也是實現自主研發的一大難關,GPS在過去50年中早已大量布局。
付詩農告訴記者,部分CT原理性、過期專利不存在沖突,但技術細節上研發團隊要想辦法繞過外資的專利封鎖。例如在探測器設計中,發現早期設計和一些公司的設計存在沖突,所以要在探測器上增加大約50美元的成本來避開專利風險。
“自主知識產權并不是所有東西都要自己生產,關鍵在于設計一定是要自己的,然后利用全球的供應鏈為自己所服務。”他說。
記者在賽諾威盛工廠看到,其零部件供應商包括飛利浦、三星、東芝等。付詩農透露,零部件供應商包括海外和國內,國內主要是以機械加工和電子化加工為主,特種材料加工、微電子類加工和真空電子類加工主要依靠國外供應商。在零部件采購方面國內占比較大,但采購金額國外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賽諾威盛DR產品的樣機也在進行性能調試。“從成像原理來講,DR和CT都是基于X光成像,這類產品實際是相通的,但DR更簡單。”付詩農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