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比賽的不只是人口 機器人將引發經濟崩潰?
在全球很多地方看來,過去10年中國向各行各業輸送著大量的廉價工人。但現實是,中國目前正在將自己的用工需求轉向機器人。這一轉變將對中國以及全球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9/296487.htm與中國比賽的不只是人口,還有技術
2014年,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大軍中,中國工廠里的機器人占了大約四分之一,同比增加54%。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稱,到2017年,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將居全球之首。
在高度工業化的廣東,知名家電制造商“美的”曾計劃在2015年年底之前,用自動化技術取代其家用空調部門的6000名員工,這大約是其員工總數的五分之一。為蘋果和其他公司生產消費電子產品的富士康,則計劃在3年內讓工廠里大約70%的工作實現自動化。此外,該公司位于成都的一家工廠已經實現了全部由機器人操作。
因此,中國工廠中工作崗位消失的速度可能將比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還要快。這可能會大大增加中國應對其首要經濟挑戰之一的難度。這個挑戰就是,中國需要實現經濟的再平衡,這樣國內消費才能發揮出遠比當前更大的作用。

技術進步帶來就業下降
回顧技術進步給美國制造業所帶來的長達60年的就業率下降,可以肯定中國最終將無法避免地走上基本相同的道路,而且其工廠就業的下降甚至可能比美國還要迅速。雖然美國工廠的自動化進展與新技術發明一樣快,中國的制造業在許多情況下,可以直接簡單地從國外進口領先的技術。
為了使這種轉變不引起失業率的激增,中國將不得不在服務行業雇傭不斷增加的勞動力。然而,發達國家走過的典型道路是先在強大的制造業基礎上富起來,然后再過渡到服務型經濟。隨著收入的增加,每個家庭一般將收入的大部分花在服務業上,因此有助于在工廠部門以外創造就業機會。美國利用二戰的“黃金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當時技術發展迅速,但遠不能完全替代工人。在機器人時代,中國面臨著做出類似的選擇,但在這樣一個時代,機器和軟件越來越多威脅到的將不只是制造業的就業,還有服務業本身的就業。
中國面臨的挑戰對更窮的國家來說更為艱巨,他們在技術的比賽中遠遠落在后面。因為就連勞動最密集的制造業領域都開始更多地采用自動化,所以對這些國家來說,通向繁榮的傳統道路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要消失了。一項研究表明,1995~2002年之間,全球有2200萬的工廠工作蒸發。與此同時,制造業產出增長了30%。完全想象不出在這樣一個不再需要更多低工資工人的世界,亞洲和非洲最貧窮的國家將如何能顯著改變前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