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奔馳智能工廠“黑科技”:增強現實 機器自動化
Mensch-Roboter-Kooperation-人機協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9/296481.htm機器人安全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人機協作在工廠中的應用。汽車的裝配任務對精度、強度要求極為嚴格,同時要求其操作極為純熟。人機協作結合了機器人的準確性和人的靈活性,奔馳的工人們與協作型機器人Kuka LBRiiwa緊密合作,確保每次裝配均能完美匹配。

機器人和工人協作安裝混合動力車電池組

員工通過平板電腦協作車架內的協作機器人完成裝配任務
360° Vernetzung-全方位連接
87臺焊裝生產設備,252個可編程儲存的控制單元(SPS),42項技術(點焊,激光焊接,機械連接等)通過大約50000個智能的IP地址互聯在一起。通過對控制軟件’Integra’以及基于以太網的連接使得所有的自動化組件都能進行互聯。因此,從焊裝到傳感器-執行器領域的質量及其他參數都能實時獲得。

Fahrerlose Transportsystem-自動運輸系統
如何高效地解決車間內的物料運輸一直是汽車行業的一大挑戰之一。比如在車架的運輸當中,之前的解決方案是在流水線之間設立固定的運輸平臺。這種固定的運輸平臺過于僵化,一旦生產流程發生變化,這類運輸平臺也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時間成本和相應的轉換成本都很高。通過自動運輸系統的應用,車架可以在一條流水線的末端被自動駕駛運輸車裝載,運輸車有自動導向系統,可以保障系統在不需要人工引航的情況下就能夠沿預定的路線自動行駛,把車架運送到下一道裝配站。
這兩年以來工業4.0火爆成都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談4.0的是大家都覺得這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談來談去都是一些概念理論,沒有人知道怎么做,現在說有工業4.0工廠就是想騙錢的。
在制造業領域汽車工業還是比較領先的,面對大家在談4.0的是我們覺得數字化可能離我們更近一些。在設計階段,光是空氣動力學設計時就利用軟件和算法嘗試了超過300種的模式,并且能夠借鑒各種車型的設計,大大縮短研發周期,這就是數字化的力量,傳統過程中則要更復雜的流程。計算機干了更多的原本需要實際去落地的工作。
不少人其實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工業4.0中硬件是最重要的部分,德國能夠首先提出這個概念,就是因為生產設備先進或者工業機器人的普及。反倒是這些企業生產中用的軟件系統,以及如何融合信息化技術和生產設備的方法很少有人關注。
沒有數字化硬件再好也沒用。在工業4.0中,先進的硬件設備作為基礎設施必不可少,但更多的需要對于制造流程的整合、數字化和硬件設備的搭配、人和生產工具的配合等等。只有做到了這樣,才能實現智能化的工廠、生產、物流、服務等。
數字化貫穿于奔馳設計開發到售后服務整個產業鏈,以數字化開發流程為例,未來汽車在開發初期就以數字化原型的形式精確描繪出來。再如空氣動力學設計,在新車進入新型高科技風洞測試之前,完整的數據模型已經通過了一整套數字化測試。完整的數據模型帶來了更短的開發時間、更高的精度與更強的性能。借助于數字化,奔馳以前設計一輛展示車需要兩年,現在不到11個月。另外,在數字化的智能工廠中,設備和零部件將無縫聯網,生產流程的自控程度將越來越高。人和機器人真正展開合作:當人面臨的任務太棘手、太費力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