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技術缺失 氫燃料電池客車商業化之路漫漫
宇通客車擁有多年研發氫燃料電池客車的經驗,該企業燃料電池技術負責人認為,電池系統開發成本高、可靠性和耐久性低、核心材料及零部件依賴進口,都是掣肘氫燃料電池客車發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365.htm中通客車文化品牌部部長李篤生表示,氫燃料電池客車是代表著新能源未來發展趨勢的前沿科技,是新能源客車發展的方向,但在氫的提煉、存放等關鍵技術上,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制氫、氫氣運輸,以及燃料電池相關組件的技術方面,國內企業與國外同行存在不小的差距。”陳全世補充說,主要涉及制氫技術、氫氣罐(存儲技術)、氫燃料電池系統、電機、電控系統等核心技術,還包括加氫站現場儲氫、高壓閥及傳送管道的生產等產業鏈上游的氫能供應鏈,核心技術電堆的研發供應等方面,相關企業仍需提高自身的研發創新能力,努力追趕國外同行。
市場處于萌芽階段 商業化需假以時日
“從目前的情況看,燃料電池現在還不具備產業化能力,我不建議企業大量參與,而是要由研發機構去做關鍵試驗研究。”陳全世向記者表示,雖然市場對氫能源汽車有相當高的期待,但從氫能源的生產、運輸、儲存、使用便捷性上看,目前還不具備鋰電池汽車那樣的成本優勢和使用條件。
“國內整車廠不具備氫燃料電池生產的資質,搞一些示范運營還行。沒有核心技術如何產業化?”陳全世認為,從電池購置、車輛購置、能源使用、維護保養成本的替代經濟性上分析,氫動力電池的四項成本均高于內燃機客車,還不具備大規模替代的基礎,而鋰電池成本在后三項上低于內燃機客車,且具有明確的成本下降通道,具備替代內燃機客車的條件。“早在2006年的時候,氫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就在北京開始示范運營,但堅持了一年半的時間,因為運營過程中問題重重,最后不了了之。”陳全世補充道。
“目前我國氫能源利用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在技術、相關政策和產業環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挑戰。因此,真正促進氫能和燃料電池的發展需要通過技術、產業、市場政策的共同推動和努力。”王健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