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無人機領域最大的驚喜 其實是個“蛋”
此外,雷鋒網觀察到,在臻迪機器人公司(臻迪面向消費級市場的公司實體)申請的專利文件上,除了鄭衛鋒自己的名字,其他研發人員的名字處統一標著“發明人請求不公開姓名”。我們猜測,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此前面向企業級的業務需要低調,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公司人才的保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225.htm幾乎是同一時期,大疆開始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積蓄力量。兩家公司選擇了不同的起步方向,大疆攻克消費級航拍無人機的難題之后,一個市場被激發起來,于是大疆成為這一領域的世界級玩家;臻迪在商用領域也默默攻城略地,相繼開發出可長時間工作的固定翼無人機和技術難度極高的無人直升機,成為行業領軍公司。有意思的是,如今大疆正尋求擴張到行業應用領域,而臻迪則準備從PowerEgg開始以自己的方式攻入消費級市場。
小型機的高門檻
鄭衛鋒分享了做消費級無人機的心得。他原計劃在Power Egg上的研發費用是幾千萬人民幣,但做著做著就發現沒有上億的投入搞不定。“消費級無人機的行業門檻非常高,跨了好多專業(工業設計、空氣動力學、圖傳、電池等等),需要整合的東西很多,到了量產需要降成本的時候,沒有大的團隊根本做不出來。”他感慨,“國內能像臻迪這樣投入幾百人研發團隊的公司,也就只有深圳那家大家都熟悉的公司,其他公司基本都是做航模起家的中小團隊。”
工業級無人機公司試圖轉型消費級產品時,常常會遇到這個陷阱。他們總是意氣風發地表示,我們做過工業級、大型無人機產品,做大疆這樣的消費級、小型無人機產品自然不在話下。結果產品出來才發現,完全夠不著大疆的影子。“做戰斗機的公司,未必能做得好客機。”

其實,這也是國內外幾家創業公司的產品,如Lily Camera等,不斷跳票或夭折的主要原因。一位參與過大疆快速發展過程的資深行業觀察者告訴雷鋒網,從零開始創業做消費級航拍無人機的時間窗口,在2014年已經關閉了。大疆吸引走了最頂尖的人才,在這個領域建立了超高的人才和資金壁壘,以至于盡管幾年來有很多公司進入這一領域,但國內外都沒看到“第二個大疆”出現。
但是,在商用領域多年耕耘以及在海外的研發機構,意味著臻迪它們不管在資金還是人才上的積累,對于進入消費級市場而言,都可以說是有備而來。
臻迪方面透露,他們將于8月底在紐約、法蘭克福等全球多個城市發布蛋形無人機Power Egg,中國北京的發布地將是國家體育館鳥巢,取義“鳥巢飛出的蛋”,同時他們做好了在全球28個國家發售的準備。看起來,這枚具備環球視野的“蛋”,已經迫不及待破繭而出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