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白名單的恐慌:“換”還是“不換”?
更引人注意的是意見稿實施的大限:對于已獲得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的車型可繼續使用原電池生產銷售,在2017年7月1日之前滿足動力電池準入標準即可,而2016年7月1日起新申報的車型,則必須采用獲得準入的電池。也即,所用電池未進入目錄的車企,將有一年的過渡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130.htm6月20日,備受關注的第四批動力電池企業目錄公布,與前三期共25家相比,第四批大開閘門,共32家企業入選。因為電池上了目錄就意味著得到了直通補貼的優先權,因此,動力電池“白名單”在一夜之間成為關注焦點。
但是包含57家企業的“白名單”中,沒有一家日韓系電池在華企業,這意味著,使用了三星的江淮、廣汽,使用SK電池的北汽,以及搭載LG電池的長城、華晨等車企都將受到影響。
在荊雷看來,這份征求意見稿還未掛網,更未落地,此時就宣揚“換電池”為時過早。但最早獲悉新能源汽車準入規則修訂版意見稿內容的業內人士岳鋒認為,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結合此前各項政策變化傳達出的清晰信號,“雙目錄”聯動(動力電池目錄和新能源汽車目錄)的趨勢是比較靠譜的。
緊急切換的戰略評估
“我們已經轉向國軒(國軒高科)電池了。”馬原對記者透露,除了業界流傳的一年過渡期,在產車型所用電池未上目錄的車企每月獲撥了一定的該車型銷售指標,不過這一說法目前并未得到確認。
公開資料顯示,江淮iev6用的是三星18650鋰電池,電芯來自三星,電池系統來自華霆(合肥)動力。在即將上市的幾款產品中,華霆同樣是其電池系統供應商,而除了三星,天津力神也是華霆合作最多的電池企業。
對于江淮iEV6S是否已經決定放棄三星,選擇與本地電池企業國軒高科合作,國軒高科相關負責人對此不置可否,但強調同屬徽系汽車產業,江淮一直是國軒的大客戶,雙方合作良好。“國軒高科的三元鋰電池目前還在開發過程中,將在今年9月正式投產。”上述國軒高科負責人表示。但賈振言提醒,“所謂上車只是開發流程的開始,驗證、量產要一年以上時間。”
記者獲悉,使用了LG電池的長城汽車也已經將供應商換成了國內動力電池四強之一的寧德時代(CATL),即將上市的C30EV已經確定將匹配CATL的電池。
與江淮和長城不同,北汽新能源的反應頗為平靜。在其產品系列中,EV200、剛上市的電動SUV EX200,以及新亮相的EX300的電池都由BESK(北京愛思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BESK是2013年7月由北京電控、韓國SK集團和北汽集團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共享韓國SK的電池技術,該電池同樣沒有進入目錄。
在工信部6月份新能源新車目錄上,EX200和EX300的電池信息變為“孚能科技(贛州)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剛登上第四批電池目錄。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營銷公司總經理張勇表示,SK電池并沒有被替換,新出現的電池供應商是用在拓展的新產品上的。
對于SK電池至今沒有進入目錄,張勇表示,對企業的影響并不大。“在產品研發之初,電池第二供應商和第三供應商的同步開發就已經開始推進。當時是考慮到單一電池企業的產能供應可能滿足不了需求。”
對于是否考慮更換SK產品,張勇表示,目前還在等待具體新政策的出臺,同時對緩沖期的利用也在考慮中。而對于作為合資企業的BESK是否有希望獲得動力電池的準入名額,張勇并未正面回答,但表示,對于目前的狀況,北汽希望通過選擇使用穩定性更高、可靠性更強、能量密度更大的產品,并最終提升產品續駛里程的方式來獲得突破。業內人士透露,對于合資動力電池產品,相關部門有可能留出幾個準入名額。
至于是否考慮更換SK產品,張勇稱,目前還在等待具體新政策的出臺。他表示,對于目前狀況,北汽希望通過選擇使用穩定性更高、可靠性更強、能量密度更大的產品,并最終提升產品續駛里程的方式來獲得突破。此前,有消息稱,政策為電池合資企業留下了幾個準入資質。
與上汽相比,上汽新能源的危機感似乎更為強烈。記者從上汽新能源相關負責處獲悉,目前確實在做電池產品的緊急切換。此前有報道稱,由于產品主要為插電混動車型,上汽新能源難以在短期內找到新的合適電池供應商。“我們的供應商除了LG,還有美國和國內的企業”,該負責人表示,最大的問題是替換產品需要開發周期,“一款車的開發期需要三年,前期造型成功后,電池企業就需要為其度身定制電池產品了。”
更重要的是,除了在產車型將進入“換電池”的倒計時,原計劃近一年上市的新能源車型中,使用了非目錄電池的車型也很可能延遲。
“產能上而言,已經入圍目錄的57家動力電池供應能力沒有問題,但現在是高端產品不足、低端產品過剩。”就職于新能源動力電池產品指定檢測機構的專業人士告訴記者,不排除由于擔憂出現補貼空檔,以及出于成本和時間考慮,整車企業會選擇技術水平較低的產品在短期內完成電池替換。這是當下最需要避免的情況。而企業也需要對下一步的決定進行冷靜的戰略評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