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市場分析 > 大疆無人機崛起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啟示

        大疆無人機崛起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啟示

        作者: 時間:2016-07-07 來源:產經快評 收藏
        編者按:中國制造的產品雖然不是技術上最前沿的,但是能夠以足夠低的成本實現工業化生產,實現“低成本”的高科技。創新型制造優勢不是全新的、憑空而來的,而是原有競爭優勢的延續和升級,因此是中國制造業平滑轉型的一條路徑。

          近年來,我國的研發投入快速增長,2012年研發經費達到10298.4億元,穩居世界第3位,占全球份額由2000年的1.7%迅速提高到11.7%,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324.7萬人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總量29.2%,研發強度達到2.08%,盡管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傳統制造業強國仍有較大差距,但已經超過英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以及平均水平為1.97%的歐盟28國。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數量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的論文數量居世界第4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占到全球總量的37.9%和22.3%。1978~2014年,我國高等學校畢業生達到7158萬人,其中近十年畢業人數達5282萬人,同時,我國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工資水平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這就使我國具備了低成本創新的能力。可以說,中國完全具備了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創新大國的人才和物質基礎,有條件將人口數量紅利轉變為人口質量紅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3708.htm

          2.先進技術的快速規模化生產能力

          許多新興技術商業化的障礙在于將創新型甚至全新的設計轉化為可靠且價格合理的制成品。作為世界制造業加工組裝基地,盡管我國在核心零部件、關鍵裝備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在技術發展方向、商業模式和新產品引領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不具備優勢,但強大的工程化和加工制造能力是包括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強國難以匹敵的。這就使得我國在發現新興領域的明確市場需求、技術路線后,能夠迅速跟進,將國外復雜的設計快速轉變為容易加工制造、容易規模化生產的最終產品。因此,“中國制造”的優勢不僅在于能夠建立和擴大生產設施,低成本的生產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品,還在于能夠以無與倫比的速度實現創新型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并能夠進行持續的產品改進和不斷的成本削減。

          3.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國制造業已經初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包括大學、科研機構、產業上下游企業、配套服務企業以及知識、生產技術、專業化技術工人、供應能力等生產要素構成的產業體系成為新產品創新、新企業成長、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特別是表現在從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到加工組裝的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是包括許多發達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所不具備的。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轉化需要新產品、工藝的創新機構與下游的生產企業進行頻繁的交流和試驗,完善的產業配套可以大幅度提高企業的創新成果轉化效率、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相反某一環節的缺失特別是制造過程的缺失不但傷害某一具體企業的研發能力,而且會傷害包括先進材料、工具、生產設備、零部件在內的為產業服務的其他企業,進而使基礎性的R&D活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20世紀后期以來,發達國家持續把不具備成本優勢的加工制造環節離岸外包到中國等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但制造環節的缺失已經損害了發達國家的創新能力。這也是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重振制造業的重要原因,即通過制造業的振興重塑創新優勢和產業競爭力。相反,從國際范圍來看,盡管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是最強的,加工制造成本也已經不是最低的,但是把創新能力與制造能力結合起來,能夠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

          4.未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創新型制造

          我國制造業的傳統優勢是建立在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之上的價格優勢,主要表現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和高科技行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隨著近年來工資的快速持續上漲、土地空間日趨緊張以及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中國的低成本優勢正在削弱,在東部沿海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已經出現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產業鏈環節向中西部地區和周邊更低成本國家轉移的現象,甚至出現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那么中國制造業應向哪個方向轉型升級?以為代表的我國產業的崛起給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通過將傳統的低成本加工制造能力、產業公地優勢和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我國制造業完全可以實現由低成本加工制造領域的價格優勢向創新型制造優勢的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以為代表的一批創新型制造企業,未來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對于等新興行業而言,如何不斷拓展應用邊界、形成可持續的市場空間,是整個行業走向成熟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時,在原創技術的排他性方面,主導企業如果不能擁有足夠高的技術門檻阻擋競爭對手,這類行業有可能也會出現低端仿制、過度競爭乃至產能過剩的局面。

          四、促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促進中國制造業向創新型制造的轉型,應該加強和完善支撐創新型制造的幾個要素:

          第一,繼續完善產業配套體系。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的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正在興起,制造業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趨勢,除公路、港口、能源等傳統基礎設施外,對信息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業配套體系也需要信息化的改造和提升。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不發達、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鏈不健全,為順應制造業由東向西梯度轉移的態勢,需加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體系的完善。

          第二,支持創新,鼓勵創業。繼續加強對基礎科學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為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提供支撐。通過財政和稅收手段以及對國有企業績效考核機制的調整,激勵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利用政府采購、首臺套和對終端用戶的補貼等手段,擴大新產品的市場需求。通過設立創客空間和完善創業孵化器、加強創業培訓、鼓勵風險投資發展等方式,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中小企業的活躍與繁榮。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維護創業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通過開放式創新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我國創新型制造能力的培育必須著眼于利用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一方面追蹤世界技術進步的前沿、緊跟市場的“引爆點”,前沿技術和市場需求形成后快速跟進,利用中國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進行低成本、大規模制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國外的創新資源,包括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委托國外研發機構設計、獲得國外專利授權、并購具有獨特技術優勢的國外企業,特別是利用正在興起的眾包和創客運動,通過互聯網平臺集聚全世界分散的創新能力和智慧。

          第四,“穩中有進”地發展資本市場,為這類創業創新企業提供更多便捷、規范的融資渠道和適用的金融服務,引導成功創業的企業借力資本市場快速發育壯大,不斷提升市場影響力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

          第五,依托《中國制造2025》,加大“中國制造”的正面宣傳。當前,轉型發展中的中國制造業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一些傳統企業轉型困難重重的同時,也有一大批企業在政府引導下、憑借改革開放30多年積淀的市場經驗完成了華麗轉身,在技術創新、國際視野、資本運作、品牌經營等方面實現了真正的轉型,更涌現出一批類似大疆的理念新、產品新、模式新、團隊新的行業新星。因此,要加緊利用國內外主流媒體,加大對轉型突破和創業成功典型實例的宣傳,客觀真實地反映“中國制造”的實力和水平,提振國內外投資者長期投入中國實體經濟的信心,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轉強。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大疆 無人機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莎车县| 高唐县| 和平县| 泾源县| 丘北县| 峡江县| 大港区| 高要市| 西城区| 河曲县| 东宁县| 洞头县| 建始县| 新密市| 唐河县| 平邑县| 公主岭市| 霍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张家界市| 南漳县| 株洲市| 白山市| 白银市| 墨脱县| 东至县| 礼泉县| 莱西市| 新河县| 靖西县| 探索| 淮滨县| 麻栗坡县| 玉田县| 化州市| 荥经县| 米林县| 墨脱县| 贵南县| 喀什市|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