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狂人趙偉國的野心:紫光要建重科技帝國
從中國企業國際化角度講,新華三的成立,以及英特爾入股紫光展銳(展訊和銳迪科),都代表了中國科技企業進入“新合資時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3492.htm“這對中美科技企業的合作和中國IT產業的發展意義深遠。”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稱,“紫光和HPE的合作,代表了一種發展模式。背靠紫光集團,新華三不用再受制于身份的尷尬;同時新華三可以充分利用惠普強大企業級產品技術、全球銷售網絡的資源優勢,而HPE也會得到不菲的投資回報。”
完成H3C的收購后,趙偉國又把目光瞄準了臺灣地區,吸引他的則是臺灣企業在封測產業的領先地位。
最終經過談判,紫光集團擬以6億美元入股臺灣力成,3.6億美元入股臺灣南茂。通過投資入股,趙偉國又將封測納入紫光的產業版圖,完善從“芯”到“云”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
數字總是比文字更顯得真切。此后,一份創紀錄的800億定增方案瞬間“刷爆”了A股市場。
作為主角的紫光國芯(原同方國芯)引起了投資者的極大關注。根據最新的公告顯示,公司計劃融資800億元,其中600億元用于新建存儲芯片工廠。37.9億元擬收購臺灣力成25%的股權,23.41億擬收購南茂科技25%的股權,其余資金擬用于芯片產業鏈上下游公司的收購。
業內周知,臺灣地區在全球集成電路封裝行業占據領先地位,2014年度全球前十大封裝公司(專業代工)排名中,臺灣地區的企業占據了5席,其中力成科技名列第五,南茂科技名列第九。
據趙偉國透露,國芯的定增方案還在準備項目材料,以及等待監管部門的審核。不過可以想象的是,完成此番投資后,紫光在存儲產業上的短板將得到極大夯實。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超高規模的定增方案中,認購對象均為紫光系關聯企業,其中趙偉國個人旗下西藏健坤中芯認購70億元,這無疑顯示了集團及他個人對此次投資計劃的認可和信心。

融合式收購
買!買!買!的兇悍背后,趙偉國有著自己的投資邏輯。
“站在山前面要能看到山后面的風景。”趙偉國用禪語,解構自己的每一起并購。
以打造中國科技領域的“太平洋艦隊”為目標,趙偉國經過篩選后,認為重科技領域的中國企業數目寥寥,“大的有華為、中興通訊,其次就是華三、展訊等,大概就這么幾家。”
據說,紫光集團大部分并購都是他本人主導,這份自信和篤定也源于他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本科、碩士學習以及工程師的工作經歷。
在他的收購字典里,只有真正的千里馬才能稱得上是好資產。“展訊、銳迪科、新華三,都是剛成年的千里馬。有一些公司收購的可能是已經服役多年的老馬,雖然出身名門,但它可能馬上就要死掉。”趙偉國向記者直言,“一定要買上升期的公司,不能買下降期的公司。最差一定要買盈利的企業。虧損的公司有個特點,你不知道他的底在哪里。”
商業利益也是收購一大考慮因素,趙偉國坦言,西部數據的收購終止,除了部分政治因素外,更加重要的原因是收購價格和商業價值的考量。
按照上述標準,趙偉國主導的收購以及投資計劃都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而對于收購后的整合,趙偉國更喜歡用“融合”這個詞匯。
首先,紫光的激勵措施十分慷慨。“向展訊團隊無償贈送40億人民幣的股權,新華三團隊和紫光股份的團隊員工持股原始金額20億,其中新華三12.75億,對應的股票市值目前接近30億。另外,我還在做員工持股基金。”
其次,趙偉國給予了旗下公司更多的業務自主權。將展訊起死回生的李力游負責手機芯片板塊,曾經開創運營商賣手機模式的于英濤擔綱新華三CEO。而此前,久負盛名的“存儲器教父”——華亞科技董事長高啟全加盟紫光,擔任全球執行副總裁,負責集團半導體存儲業務。
外界給趙偉國冠以“土豪”、“狂人”的稱謂。但他向記者表示,自己的投資一向謹慎。趙偉國認為公司必須進行三項儲備,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危機。“一是現金積累,要按照總資產的15%來儲備;二是人才儲備;三是技術儲備。而這三項可以說是矛、盾合一,危機發生了是你防守的盾牌,機會來臨了它就會變成你手中的利矛。”

▲位于杭州高新區(濱江)的華三通信技術公司試制車間,員工在生產公司自主品牌的服務器主板。
手握充足現金
致力成為世界級的高科技產業與投資集團,紫光在投資領域的多筆運作可圈可點。
當前,紫光集團旗下擁有紫光股份、紫光國芯、銀潤投資三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港股日東科技,共計4家資本平臺。
據趙偉國透露,紫光集團也將產業板塊進行資本整合,“未來一共需要6—7家上市公司。”
其中,完成收購新華三后,紫光股份將作為IT信息系統、云計算、大數據等業務平臺,目前市值已超600億元。
同方股份去年底轉讓其持有同方國芯36.39%的股權給紫光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紫光春華,交易合計70.1億元。更名為紫光國芯并完成募投后,它將成為集團存儲產業板塊的航母。
作為次戰略,銀潤投資將承擔起集團的教育板塊。2015年4月,深圳椰林灣投資策劃有限公司與紫光卓遠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前者將其持有的15.59%股份轉讓給紫光卓遠,紫光集團成為銀潤投資間接控股股東。
在紫光集團的主導下,僅僅8個月后,銀潤投資便發布公告,計劃募集資金不超55億元用于收購學大教育100%的股份(約23億元),私有化后,實現回歸A股市場。此外,公司還計劃設立國際教育學校投資服務公司(17.6億元),在線教育平臺建設(14.4億元)。
在港股市場,參與定向增發后,紫光集團擁有日東科技將近70%的股份,后者將為紫光增添一家海外市場運作平臺。
對于紫光展銳等資產的上市計劃,趙偉國并不著急。他告訴記者:“展訊、銳迪科就要沿著當年華為走過的道路再走一次,等到規模再大一些再上市。”
除了產業投資之外,紫光集團也試圖動用資金進行財務投資。其中就包括以1.24億美元買入網絡彩票龍頭500彩票網15.2%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據公開資料統計,僅僅一季度,紫光系公司已經進入14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單。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6家公司在3、4月已經停牌。
正如趙偉國所言,不能讓龐大的現金儲備躺在賬面上睡覺。“除了現金以外,股票是最好的投資標的。”
對于在二級市場的買入行為,趙偉國解釋稱這是一種合理的“短期財務性投資”。他告訴記者,“我每年需要按照總資產15%進行現金流的儲備。去年紫光集團1100億的資產,母公司可動用現金150億,其中少量資金,大約十幾個億,進行一些短期的股票投資,是一種理財手段。有150億現金在手,我足以應付任何其他情況。”
新進入的平衡者
作為新進入者,趙偉國深知與行業龍頭的差距,但在商業競合時代,紫光借勢發展。
一種產品或服務不可能由一家公司壟斷,紫光就是要做這樣的平衡力量。“在芯片領域我們充當三星和高通、聯發科的平衡者,在云計算、大數據領域我們充當華為的平衡者。”趙偉國說道。
數據顯示,2015年紫光集團銷售收入520億元人民幣,資產總額1100億元,凈資產400億元,稅后利潤約40億元。2016年預計集團資產規模達到1800億元,收入700億元,稅后總利潤達到60億元。
盡管業績“野蠻增長”,但在趙偉國看來,目前紫光在所有細分領域都需要增強。“即使今天領先了,因為有競爭對手存在,稍微一松懈他就趕上來了。芯片、云這些領域是萬米馬拉松,但是每個100米都要用沖刺的速度來跑。”
此前,紫光集團為自己定下了5年達到1000億美元的營收目標。但顯然,靠自身的增長是不太可能實現的。“1000億美元肯定還會再找一些并購才能做到。完全靠現有的業務,靠自身努力有把握可能做到500億美元左右。”趙偉國更看重的是,“手機芯片市場份額成為世界前二,進入世界半導體公司前三名的目標。”
不可否認,當前的紫光和三星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無論技術上、專利的積累上還是團隊人才上,甚至資本方面,幾乎所有方面都有差距,但我們比他們多的是激情、毅力和堅韌。”整個訪談過程,趙偉國顛覆了狂妄自大、利益熏心等假設形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