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業界動態 > 中國制造痛點:缺失工業精神與制造文明

        中國制造痛點:缺失工業精神與制造文明

        作者: 時間:2016-05-05 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收藏
        編者按:隨著中國制造告別低成本、規模化競爭以及消費群體結構的變化,企業、消費者、商業營銷形成的“物美價廉”的消費訴求有待轉型,對中國制造而言,其轉型發展的道路前途將越來越取決于能否逐漸形成現代工業文明的社會心理和實業基礎,積淀下植根于中國本土的實業精髓。

          標桿企業要率先探索實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5/290697.htm

          自17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后,現代工業文明推動著世界的發展進程。在此期間,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形成了各自的現代制造文明。比如,從百年前的教堂大鐘、釀酒設備到今天的奔馳、寶馬,“德國制造”給人以耐用、安全、精密的深刻印象。這體現出德國制造的精神文化:專注、標準、精確、完美和秩序。

          這座精神大廈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約精神、構造是效率觀念、細節是質量意識。

          這種工業文明的構建離不開標桿企業的引領。事實上,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高鐵精神,再到格力、華為、中興等矢志技術創新、追求完美質量、提供專業服務的理念,中國并不缺乏自主創新、梳理中國品牌價值追求的個案,但如何將這種精神內化為整個社會的文明理念,需要更多標桿企業的出現。

          因此,標桿企業是國家制造文明形成的基石和土壤——美國福特和日本豐田都分別扮演過這樣的角色。在當代中國,標桿企業應當率先探索和實踐,提煉中國制造文明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全社會提升“中國制造”軟實力

          制造文明的構建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對政府來說,應該完善創新驅動、質量為先、崇尚實業的體制機制,并大力營造相應的社會共識和文化氛圍。

          德國、日本制造早期也曾受到廉價質低的困擾。對此,德國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了德國制造的質量蛻變;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實施“質量救國”戰略,促使日本制造打開了歐美和全球市場。以此為鑒,我們應從國家層面牢固樹立質量立國意識,以標準為先導強化質量管理,并在全社會引導樹立質量誠信文化。

          對制造企業來說,應走出以規模換成本、以成本換價格的競爭模式,樹立以科技、質量、品牌為先的發展理念。我國制造企業踐行制造文明,應對消費者存敬畏之心,不讓低質產品流向市場;要耐得住寂寞,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培養人才,同時要在全社會倡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將就”到“講究”是中國企業打造百年老店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此外,整個社會的消費理念也應從追求“價格低廉”轉變為“高質有效”。當前,我國一大批偏好性能、愿為高品質埋單的消費群體正在興起,這意味著消費理念的變革、對“價廉物美”觀念的部分揚棄,并很有可能把中國制造帶到新層次。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中國制造2025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巴里| 桂平市| 樟树市| 裕民县| 郎溪县| 大宁县| 永仁县| 五莲县| 开江县| 富裕县| 修水县| 色达县| 丹巴县| 珲春市| 吉安县| 巩义市| 博爱县| 永春县| 依兰县| 洪泽县| 东乌珠穆沁旗| 额济纳旗| 绥宁县| 平乡县| 高平市| 自贡市| 南昌市| 嘉义县| 贡觉县| 德清县| 大新县| 抚顺市| 宜昌市| 大化| 朔州市| 广饶县| 丹棱县| 米易县| 岳普湖县|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