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造激光“飛船”難度究竟有多大?
第三大挑戰:如何準確奔赴目的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90110.htm采用光能驅動的“納米飛行器”,其在奔赴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旅途中國會受到萬有引力、星際塵埃碰撞等多種太空中其他因素的干擾,這將讓探測器奔赴目的地的行走路線出現很大的偏差,而在浩瀚的宇宙這種大尺度的背景下,往往出現很小的偏差就會離目的地相去甚遠。該如何糾正這種偏差呢?
第四大挑戰:國家力量的支持
霍金的這個項目的另外一個挑戰是目前世界上主要航空航天及太空探索實力國家對太陽系外探索的積極性。龐之浩表示,包括美國在內,因為當前人類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各大空間探索強國現在及在將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太空探索的重心依舊是太陽系以內的行星以及其它相關天體。如果耗資巨大,關鍵技術又還沒有突破,很難有國家愿意以國家行為進行超高風險的太陽系外空間旅行探索。
不過《紐約時報》日前撰文稱,該項目將由美國宇航局(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前主任皮特?沃登牽頭,世界一流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委員會提供建議,其開發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盡管米爾納先期投入1億美元,但整個項目研發可能耗資50至100億美元,目前霍金他們希望能吸引到其他國際投資者。但是有多少大富豪會參與這個燒錢的事業呢?這在未來充滿了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也正是面臨著這些重重挑戰,目前科學界并不認為這個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計劃能夠很快得以推行。
盡管霍金等人的一些構想很好,但是目前還是具有科幻的色彩。因此,急于隨著霍金的進行星際探索的霍金迷們可能要失望了。
當然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龐之浩認為這種激光推進方式可能會有希望,但前提是必須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現在還無法預測。不過他認為,霍金的激光“飛船”倒是可以作為科幻的題材進行探索性研究。
也許將來有一天,這種技術真的成為現實了呢?其實,實現銀河系及銀河系外的星際旅行,人類已經充分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比如,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曲率驅動,美國科幻系列劇《星際迷航》中超光速飛船的推進裝置 “曲速引擎”,都是很好的方式,只是這些方式與霍金的激光“飛船”而言要更為科幻一些。盡管如此,這些年已經有不少科學家對這些想象展開研究。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認為,霍金提出的這個方案大膽冒險,從理論上講思想很先進,對科學界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就像人類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明朝探險狂人萬戶對今天航天的啟發一樣,但是激光“飛船”現在很超前,實施難度相當大,可以先在技術上力求實現,而不必現在就追求它在跨越太陽系的星際航行方面的實用價值,比如可以先在地球和月球、地球和火星之間進行一些相關的工程實驗,等到成功了再嘗試數光年以外宇宙空間的探索行動,這樣投入也要少得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