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度中國科技公司:大疆
自 2007 年 iPhone 推出后,全球各大科技公司都一窩蜂投身智能手機的紅海,偏偏有這么一家中國公司不想大家只當低頭族,而是仰望天上,一飛沖天。他們在探索天空的征途中,一直被智能手機的光環所掩蓋,默默無聞,一度被合作伙伴所輕視、被下游忽視、也被投資者所無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932.htm這家來自“山寨之都”的公司名叫大疆創新 (DJI)——ifanRank 2015 年度中國科技公司之選。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本土范圍內評選科技公司,在這個不乏創意和狂熱卻更多誕生“模仿與致敬”企業的國度,我們仍然把下面三個維度作為最重要的審視標準:
產品創新
市場業績
影響力
不容忽視的新勢力
在這一年兩內,大疆僅僅用了兩臺消費級無人機,便向大眾展示了它的存在價值。2014 年 11 月推出的“悟” (Inspire 1),為了追求更優質的拍攝效果,大疆采用了全球首創的變形式設計,能在半空大幅改變飛行形態,但又能同時保持穩定的懸停(下方視頻),讓媒體贊嘆說:這是我見過最酷的一臺的無人機。
除此之外,“悟”也在消費級無人機上首度使用 720p 的高清數碼圖傳系統,不但在畫質上秒殺了所有 360p-480p 的對手,而且在無須額外改裝下,也能把信息量大了一倍的高清實時影像,流暢地傳送到數公里外的用家手上,比同級的對手要遠了 5-10 倍之多。

到了 2015 年,大疆更突破了消費級無人機只能用小型鏡頭的限制,成功在“悟”的改良版 Inspire 1 Pro 上安裝更重更大、但更優質的無反相機 (Mirrorless Camera) 級別的鏡頭(上圖),讓消費級無人機也能夠拍出專業的畫面,證明大疆的無人機已經不是“玩具”,而是專業的生產力工具。
如果“悟”代表了大疆在技術上的革新,那 2015 年推出的精靈 3 (Phantom 3) 則反映了大疆在科技界的話語權和掌控力。在 2014 年,大疆就是因為規模不夠大,沒能力在供應鏈上爭取較優質的部件,導致當時推出的精靈 2 (Phantom 2 Vision+) 被指拍攝能力不佳;但今年配備了全新攝影機的精靈 3 ,其優異的畫質贏得媒體廣泛的認同;而且,大疆在提升品質的同時,更有余力給精靈 3 降價,其降價幅度之大讓媒體懷疑是大疆有意把“價格戰升級”。
大疆能用更低廉的價錢,取得更優質的部件,證明了大疆贏得科技產業的重視、甚至優待。
產業的新貴
究竟大疆目前是強到什么地步了?
很多人知道大疆已經成為全球消費級無人機的龍頭,但其實大疆在去年 ,早就把一眾無人機的對手甩在身后,在 Goldman Sachs 的調查里,大疆就已占有了接近七成的份額。而且,借助消費級無人機的名氣,大疆在商用市場也取得了極大的份額。根據路透社的統計,目前在美國 129 間已注冊可使用無人機的企業當中,有 47% (即 61 家)在使大疆的無人機,遠遠拋離第二位的對手;在 695 家等待審批的企業里,有接近 400 家也是用大疆的。
份額對于大疆來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市占率并不能反映全部現實:在大疆的七成無人機份額背后,是個越來越大的市場。所以大疆在 2015 年的最大任務并不只是搶市占率,而是要把無人機行業的大餅做大。

根據著名財經網站 Forbes 的資料,大疆在 2013-2015的三年間,業績如同火箭一般飆升(上圖),正式成為第一所踏進“十億美元營收俱樂部”的無人機公司。用著名科技媒體 The Verge 的說法:“中國公司首度在全范圍內,建立起一個全新的消費電子產品范疇。”
大疆的 10 億營收是多少?那就等于早前 Facebook 收購著名照片社交分享網站 Instagram 的收購價。

而且,大疆這個無人機大餅只會愈來愈大:根據 Goldman Sachs 的統計(上圖), 2015 年整個無人機市場營收預計達到 14 億美元,而到了 2017 年,這個數字可能高達 50 億美元。
在 2015 年,大疆和它的無人機,正式成為產業里的新貴。
科技舞臺的新主角
2014 年 10 月,Ok Go 騎著本田的 UNI-CUB 代步車,在大疆的無人機之下一鏡到底,將 1500 人的日本少女納入其中 “I won’t let you down” 的 MV 里,震撼的拍攝效果讓點擊率瞬間就突破 1,000 萬次;而 2015 年 2 月 7 日的一場宴會廳里,汪峰在數百家媒體的鎂光燈面前從一臺無人機上取下了他求婚的戒指,獻給章子怡,一時間,汪峰和章子怡輕松地搶占了海內外各大媒的版位。但同樣在鎂光燈下,西班牙歌手卻在演唱會里,被拍攝用的無人機削斷了手指,惹起了全球粉絲的同情、全球好事者的八卦,以及全球媒體的關注。
但另一方面:在 2015 年 8 月 12 日,天津爆炸案釀成嚴重的災害;而 ISIS 在敘利亞帶來的戰火,也帶來不少人命的傷亡;但在危險的災場和無情的戰火里,有幾臺小小的無人機把一切都攝到鏡頭里,讓我們了解整個災情、也讓我們能為日后的救災做好準備。
以往無人機一直是個小眾玩意,所以占有率再高也不會受到重視,但到了 2015 年,無人機正式成為科技舞臺上的新主角。事實上,大疆需要提升業績,已經不再是爭取更高的占有率,而是要把無人機概念炒熱。我們認為,大疆在 2015 年的真正成績正是成功地引領了航拍文化,讓無人機瞬間成為大眾的焦點。
“我們做的是文化、是形象。”大疆公關總監王帆這樣說。
隨著大疆把無人機熱潮炒熱,一大波科技龍頭也計劃染指無人機市場。國內的產業龍頭如騰訊、小米等紛紛見獵心喜,Google、Facebook、Amazon 等海外科技巨擘,也想加入戰團。就連著名的財經媒體 Forture 也表示:“在今年,無人機開始需要被重視。”
在 2015 年,大疆除了在銷量上大幅拋離對手,也成功讓 DJI 三字幾乎成為無人機的代名詞:他們在 Google 的搜索次數上,已經把法國知名無人機生產商 Parrot、以及 GoPro 支持的美國無人機公司 3D Robotics 遠遠的甩在身后,在消費者的心里大疆已經是無人機的第一品牌。而且,大疆除了單純的在知名度上勝過對手,更重要是成功贏得消費者的信心。在以往,“中國生產” (Made in China) 只代表次一級的品質;但在無人機界別卻完全不同:只有大疆的無人機,才能讓用戶安心。
下圖是法國無人機品牌 Parrot 的官方用戶社群:海外 Parrot 用戶竟然在官方社群里,反過向其他人推薦大疆產品,并表示:
“大疆比起 Bebop (Parrot 的旗艦無人機)要領先好幾光年”。

然而,大疆辛苦建立的這個“無人機范疇”,也惹來不少風波:當無人機越來越普及,衍生出來的問題也愈來愈多:臺北兩度發生無人機意外,日本也曾發生撞機事件;有人因為利用無人機抗議而被抓,也有人因為在王宮飛行而被檢控;故此,日本已經收緊對無人機的限制,而美國也積極的準備立法管制。加之不斷冒出的競爭對手,大疆在未來的對手已經不是“其它無人機生產商”,而是“未來”。

當其它無人機生產商都在忙于加入戰線、忙于研發產品、忙于降低成本打價格戰,唯獨大疆在產品之外進行大量戰略性布署,例如進行大量新類型的技術研發,包括與著名攝影設備生產商哈蘇 (Hasselblad) 建立戰略性伙伴關系;他們還推出了無人機開發者套件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讓第三方開發者利用大疆無人機開發應用;成立無人機發展資金,并與平臺伙伴分享技術,吸引開發者為大疆無人機開發應用;與美國菲力爾公司(FLIR)在空中熱成像技術建立合作關系,拓展無人機在勘探上的能力;在硅谷建立海外研發基地,并從特斯拉及蘋果等著名科技公司挖角,增加自身的技術實力。
大疆不斷拓展無人機的應用場景,讓更多人、更多企業、更多的開發者在選擇無人機時,只選擇他們。
除此之外,大疆也發起了一連串與無人機技術無關的戰略性合作,比如投資無人機租賃平臺 Dronebase ,讓大眾更容易接觸無人機;與優酷及土豆合作,構建無人機攝影分享平臺來推廣航拍文化,讓更多人可以接觸無人機。除此之外,大疆更考慮到安全隱患可能導致政府收窄無人機的發展空間,率先推出實時更新的 GEO 飛行法規管制系統,進一步加強航拍的安全性,以及與眾安保險聯手推出無人機保險業務,并涵蓋第三者的人身或財產損失,減少使用無人機的風險;另一方面大疆還聘請知名律師出任公司副總裁,推動政府制訂健康而安全的無人機法規。
借助這些與無人機技術無關的合作關系,大疆希望消除無人機的潛在風險,進一步完善無人機的生態。
上述的計劃,都代表了大疆在 2015 年把無人機市場推至另一個境界:“無人機生態圈”。簡言之,無論是在法規上的監管、或是新公司參與無人機事業,都希望能在大疆設計的路徑下發展,并利用整個生態圈來對抗未來的挑戰。
你來是因為產品,你留下是因生態系統。無人機市場也因為大疆的平臺化布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評語

作為一家中國本土企業,大疆通過技術的創新,無論在技術上、銷量上都遠超對手,更重要的是,它首度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一個全新的消費電子產品范疇,并且成功地引領了新的航拍文化,讓傳統小眾的無人機進入到大眾視野,為沉悶的科技界開拓了一片新的天空。因此,我們毫不猶豫地把大疆選為 ifanRank 2015 年度中國公司。
但是,未來總是充滿變數。
大疆一手創立的這個新科技范疇,目前仍只是起步階段,可塑性極高。然而,日漸增加的業余航拍者,未來會否危及我們的安全、損害我們的隱私?政府的規管如何能在無人機發展與我們的安全之間取得平衡?無人機競爭變得更激烈、也進一步的平臺化,會否讓手機的悶局在無人機界再次重演?
期待大疆和它的一群對手用行動來回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