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晟宏芯股權動蕩 誰能主導國產POWER?
近日,成立剛滿兩年,被寄予厚望的國產CPU新秀——蘇州中晟宏芯因為“欠薪”卷入輿論漩渦。兩年前,在工信部電子司和蘇州政府的扶持下,中晟宏芯獲得 IBM的核心技術——POWER CPU授權,并且得到了IBM、中科院計算所提供的技術支持。按照計劃,中晟宏芯可以在2019年完全實現POWER芯片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并制成完全國 產化的POWER系列CPU。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8034.htm然而,這家肩負使命的企業,卻在新春復工之時被員工集體討薪,數十名員工甚至在公司門口拉起了“中晟宏芯 還我欠薪”的橫幅,而公司管理層則對此保持緘默。一位中科院人士告訴記者:“中晟宏芯成立的時候,中科院計算所過去了一個技術團隊。2015年11月之 后,宏芯停發了大家的薪水,之后的工資都是所里代發的。”
計算所提供的研發人員充當了中晟宏芯的中堅力量,“其中有一個組之前還與華為海思合作研發基于ARMv8架構的CPU,并且已經成功生產。”上述中科院人士感慨:“相比于最初"做一番事業"的熱血,如今更多的是"被坑了"的唏噓。”
不過,相比于整個中晟宏芯的動蕩,欠薪只是冰山一角,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中晟宏芯歷經三次股權變更、更換了兩任董事長,而且,計算團隊總負責人、計算所副總工程師張立新不久前也已經從中晟宏芯離職。
混血OpenPOWER
中晟宏芯本不該如此動蕩,這家公司是中方企業與美國IT巨頭IBM的混血,且背后有著工信部、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2013年8月,IBM聯合Google、NVIDIA、Mellanox等公司成立OpenPOWER聯盟,致力于將IBM的POWER系列CPU架構對外開放授權,以抗衡日益強大的Intel X86以及ARM等CPU體系的威脅。
這個一度壟斷了金融、證券、能源行業的技術,吸引了全球各國企業的涌入,其中也包括在2013年底開始與IBM接觸的工信部電子司。當時,中國政府已經 明確了“再造半導體”的政策導向,肩負使命的工信部電子司一方面制定自強路線,一方面也在尋求潛在的技術引進合作方,POWER的開放恰逢其時。引進 POWER不僅有可能給國產CPU開辟一條捷徑,更能保障國家機要部門的信息安全。
2013年12月11日,江蘇中晟智源、江蘇夢蘭 集團、蘇州高新創業投資集團三家股東成立了中晟宏芯,注冊資金1.9億元。中晟智源、蘇州高新創業投資集團背后代表江蘇政府以及江蘇IT產業,而江蘇夢蘭 集團則是中科院旗下產業。三方股權結構保證了江蘇IT產業與中科院聯手承接POWER。
此外,曾經承接國家核高基專項、成功引進吸收摩托羅拉C-Core CPU項目的蘇州國芯董事長鄭茳出任中晟宏芯董事長。成功引進C-Core CPU之后,蘇州國芯近幾年來銷售收入、利潤一直保持100%的增速,芯片銷量累計超過1億顆,服務于國內50多家企業。
2014年1月20日,蘇州中晟宏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蘇產業技術國際研究院加入OpenPOWER聯盟。其后,工信部與IBM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并 簽署了關于POWER技術產業合作的戰略框架備忘錄。在政府與核高基重大專項的支持下,中晟宏芯歷時4個月與IBM簽署授權協議,獲得了IBM POWER8的芯片架構和指令系統的授權,同時IBM承諾開放POWER9的授權。
其后,圍繞POWER架構的國產生態系統也不斷完 善。2014年10月,工信部指導成立“中國POWER技術產業生態聯盟”,聯盟目前有38名成員,其中包括中晟宏芯、無錫中太、浪潮、金蝶、南大通用等 企業,涵蓋包括CPU、板卡、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整機在內的整個產業鏈。POWER國產化成熟之后,中國也會擁有完整的POWER生態。
“POWER國產化項目,最初有過項目預研,當時估測核高基未來可以提供大概23億元的經費。”上述中科院人士如是回憶,“而且POWER在金融、政府等行業擁有很大的市場基礎,經濟效益也很可觀。”
近年來,核高基專項不斷加大在集成電路領域的補貼力度。一位申請了核高基項目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來,核高基的01專項重點支持了上海兆芯、展訊通信、華為海思、同創國芯、京微雅格等芯片企業。”
需要指出的是,中晟宏芯在核高基申請的項目只進行到預立項階段。“還沒有正式立項,經費還沒影子。而網上流傳的江蘇政府的資金支持,也是沒影的事。”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這個戰略項目全是民間資本在支撐。”
股權斗爭
一位國產POWER聯盟成員企業高層告訴記者:“資本逐利,無論是為了未來的核高基補貼,還是將來的市場利益,大家都想爭奪中晟宏芯的控制權。”
2014年7月,中晟宏芯第一次股權變更,企業注冊資本從1.9億變為6億元,股東數量從原來的3家變為9家。新入股東“蘇州宏芯博創”為中科院計算所和中晟宏芯團隊員工代持股,其余5家股東分別為蘇州市政府、天津市政府引導的創業孵化基金以及三家專業創投基金。
不過,原本傳言要入股中晟宏芯的蘇州國芯并未出現在此次股東名單之中。而本次股權變更不久之后,同時擔任中晟宏芯、蘇州國芯董事長的鄭茳也從中晟宏芯離職,并不再擔任任何職務,鄭茳未就此事回應記者的采訪請求。
鄭茳離職之后,由中晟智源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朱亞東接任中晟宏芯董事長,中晟智源是中晟宏芯最大股東。但朱亞東也未能穩住局面,9家股東持股的格局未能堅持半年。
2015年3月,中晟宏芯再次股東變更,9家股東中的5家離開中晟宏芯,其中包括原始股東江蘇夢蘭集團,以及在2014年7月進入的天津基金、三家專業投資機構。從本次股權變更的結果來看,給中晟宏芯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的中科院不再擔任公司股東。
2015年7月,尚未站穩腳跟的朱亞東卸任董事長,由原始股東中晟智源董事長姜杏樹出任中晟宏芯董事長。同時,中晟宏芯再次引入新股東--南京海云科技投資基金合伙企業。需要指出,海云科技的執行事務合伙人劉火林同時也是中晟智源董事,并擔任了中晟宏芯首席科學家。
2015年底,中科院計算所副總工程師張立新從中晟宏芯離職。張立新在中晟宏芯成立初期曾負責與IBM技術談判,其后又一直擔任中晟宏芯技術團隊總負責人,與鄭茳一樣,可謂中晟宏芯的奠基人。記者咨詢張立新,張立新稱并未得到披露信息的授權,未予回應。
動蕩還在延續。公開信息顯示,POWER聯盟成員無錫中太在無錫市人民法院起訴中晟智源,法院于2015年11月凍結了中晟智源3.8億的股權權益。無錫中太回應記者稱,起訴是因為一場總價不足100萬元的商業合同糾紛。
從目前的公開報道來看,無錫中太與中晟宏芯在聯盟中合作緊密,而中晟宏芯現任董事長姜杏樹同時也擔任中晟智源董事長,考慮到雙方的“交情”,這場訴訟頗 為令人疑惑。這一案件的后續演進是否會給中晟宏芯帶來新的變動,也不得而知。事發以來,記者始終未能聯系到中晟宏芯就“股東變更”、“董事長離職”等事件 進行置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