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如何“智” 自動到智能步步維艱
怎么區分“自動”和“智能”呢?之前我講的智能空調和Nest的區別可以作為很好的例證。從遙控到無控是一條艱難而緩慢的道路,在這條路上的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最后能被稱為“智能家居”的,都是不需要人去操控的。智能家居未來將會配置更多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其用途將不僅僅限于智能家居系統本身,更可以和智能社區、智慧城市聯動起來,而在這個過程中,對用戶本身幾乎不造成任何影響。這才是“智能”的形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8002.htm另外,現在的智能產品還涉及信息的私密性問題,這也是現在很多用戶對智能家居缺乏興趣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智能”帶來的新問題,缺乏“智能”的產品沒有這方面的擔憂。用戶將有很多數據被采集,而這些被采集的數據將被用在何處,用戶自己也不知道。這不僅是監管的問題,而且需要有效的技術手段來規避風險。
接下來就是合理地使用數據的問題,數據僅僅在手機上使用絕對和“智能”倆字不搭邊。當兩個智能化物品能夠通信的時候,它們之間交換的信息在不經過云端的情況下,彼此就能很好地識別和運用才是實現真正的智能的重要方法。這里面固然有標準未統一的問題,但同樣也是一個認知的問題。現在,我們很多數據都還只是停留在采集階段。比如智能手環、手表等采集了我們的運動量等信息,但并沒有為我們提供更多有效的關于運動的服務。一些朋友望著屏幕上的一堆圖標和數據,覺得索然無味。
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物聯網的產品太少,形成聯動的機會不多。而現在的商家缺乏創新,總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造成市面上用戶能買到的智能商品品類有限,同質化嚴重。而真正能影響用戶需求的應用卻很少被開發出來,更重要的是一旦被開發出來,很快會被跟風者們抄襲模仿,這也是創新者們最頭疼的問題。
這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問題,還需要所有從業者從規范自己開始,形成良好的行業道德標準。否則智能家居或智能硬件行業,有可能如同奶粉、快餐、食用油等行業充滿了行業內的“潛規則”。由此,我們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標準,更需要從行業準則方面來限制從業人員的不良行為。
總的說來,智能產品的生產者正確認識“智能”是第一步,之后才能談得上市場培養。否則,產生的結果就是誤導消費者,給同行帶來壓力,同時自身發展極大受限。
作為消費者而言,識別真正具有“智能”的產品會為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和良好的體驗,這里面并沒有簡單而通行的方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偽智能”的產品將逐漸失去市場,而真正好的產品將逐步獲得更高的市場占有率。
我對此還是比較樂觀的。這場物聯網的風暴,就像以往的其他技術變革一樣,會以一種“倒逼”的方式到來。舉個簡單例子,現在我們在市場上買不到黑白電視,就是所有的電視生產廠家都不會去做過時的事情。同樣,我們的手機更多以智能手機為主,因為生產功能手機的廠商大大減少,你去買基本都是智能手機了。同樣的道理,未來的很多產品的智能化進程會與此類似,當技術成熟之后,生產廠商提供給消費者的將都是真正具有智能的產品,而不會刻意去強調“智能”了。到時候,我們的選擇就變得簡單而實用了。
評論